走进内蒙古清水河县五良太乡,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青贮玉米长势喜人;现代化养殖场内,奶牛、肉牛、奶山羊膘肥体壮;设施农业大棚中,阳光玫瑰葡萄挂满枝头,蓝莓果香四溢……近年来,五良太乡坚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业,走出一条“土地集约、科技引领、群众参与、生态循环”的乡村振兴之路,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土地“活”起来,规模经营增效益
五良太乡耕地面积10.6万亩,过去由于种植分散、劳动力外流,不少土地面临“年轻人不愿种、老年人种不动”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乡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截至目前,全乡已累计流转土地2.81万亩。
“过去一亩地流转费只有150元,现在涨到500元,大伙儿都愿意把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一位村民告诉笔者。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乡已完成改造3.32万亩,水田率从23.5%提升至34.6%,土地质量和产出效益显著提高。
今年,全乡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亩均产量超过4吨,同比增长17.5%,亩均纯利润超过500元。此外,甜玉米加工厂带动周边村民种植甜玉米7000亩,产值达800万元。土地集约化不仅提升了农业效益,也解放了劳动力,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畜牧“强”起来,科技育种促增收
畜牧业是五良太乡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乡里引进赛科星、优然牧业等7家大型养殖企业,建成全国技术领先的奶牛、肉牛核心育种场和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奶山羊繁育场,推动畜牧产业向科技化、规模化、生态化转型。
“我们通过性控技术和良种繁育,帮助农户改良牛羊品种,提高养殖效益。”赛科星育种场负责人介绍。目前,全乡主要牲畜存栏量达6.24万头,畜牧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稳定器”。
同时,五良太乡积极推进种养循环,建设有机化肥厂,年处理粪污6000吨,产出有机肥1万吨以上,形成“以农促牧、以牧养地”的绿色循环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大棚“绿”起来,设施农业拓新路
在浑河滩设施农业产业园,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阳光玫瑰”葡萄晶莹剔透,蓝莓果实饱满诱人。这片由三十一号村党支部牵头、与县属国企共建的产业园,已成为全乡设施农业的标杆。
“我们引进江苏嘉仕农业公司,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统一提供技术、加工和销售服务。”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全乡年产优质葡萄235万斤、蓝莓144万斤,产值突破1亿元。设施农业不仅提升了土地附加值,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季节性务工岗位。
群众“富”起来,多元路径稳增收
乡村振兴,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得实惠。五良太乡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收入双提升。
2021年以来,全乡累计争取衔接资金5789.4万元,其中90.7%用于产业发展。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76.48万元,群众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我在村里的劳务合作社登记后,很快就在葡萄基地找到了工作,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三十一号村村民王大姐笑着说。该村试点成立的劳务专业合作社,由党支部对接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微信群、大喇叭发布招聘信息,目前已带动92人长期务工、130余人季节性务工,示范效应下,全乡已有6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3.5万元。
一条“共富路”,万千新希望
从土地流转到科技养殖,从设施农业到劳务合作,五良太乡用一把把产业“金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共富门”。在这里,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条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共富路”,正向着更广阔的田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