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一八五团的守边生态园里格外热闹。名为“金铃葫”“红红火火”“玛莎宝石”的特色果蔬吸引着游客的目光;采摘、垂钓、自驾营地与文创产品,共同构成一幅“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景图。
今年四月,创业者贾玉江被一八五团的优良环境和淳朴民风所吸引,投资百万元,盘活了团场147座闲置冷棚,建起了这座守边生态园。如今,110余亩土地上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品种繁多,一派生机勃勃。
“最初是觉得这里风景好、人也好,来旅游的感觉很棒。后来就想,能不能也为带动咱们本地老百姓和职工就业、增加收入出份力,就抱着这个初心干起来了。”一八五团守边生态园负责人贾玉江告诉记者。
生态园内,贾玉江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展示着他的“宝贝”:八个品种的饱满多汁的圣女果、形态各异的金铃葫和文玩玉米、色彩缤纷口感爽脆的水果萝卜,乃至重达二三十公斤的“白菜王”和向阳生长的辣椒,无不展现着特色种植的活力与潜力。
“我们这里用的是优质的地下水,土质好,完全可以做到无农药种植,保证产品的原生态”,贾玉江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试种的效果很满意,明年我们计划扩大规模。现在可以采摘、垂钓,自驾营地也已开放。明年还会引入孔雀、梅花鹿、鸵鸟等,真正打造一个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原生态乐园,让它成为一八五团的一张新名片。”
生态园的兴起,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更直接为团场职工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和实实在在的收入。
“团里把大棚盘活了,我们就在这里打工,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干活也开心,就当锻炼身体了。一年下来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挺好!”一八五团退休职工王小梅告诉记者。
今年,一八五团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稳步推进产业振兴,提升集体经济水平。在盘活闲置冷棚的同时,引进企业投资种植有机枸杞385亩,新增林下经济月见草2000亩、大榛子套种马铃薯300亩;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同步配套建设相关功能区。
金秋时节,六连麦后复播的萝卜地一片翠绿,孕育着新的希望。连队党支部经过一年成功探索,今年试种五十亩萝卜,并与市场签订了收购合同,为职工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去年试种成功给了我们信心。今年长势很好,我们已与企业签了订单。这不仅能为职工当下增收,更是为明年全面推广小麦地复播、实现持续致富打下基础。”一八五团六连两委成员杜学强说。
在新疆亿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鲜食玉米生产线正全速运转。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分拣、清洗、烘干、包装,一道道工序将当地的玉米资源转化为高效的经济价值。
“目前我们已加工一万三千多亩地的玉米,还有八千多亩正在加紧处理。”新疆亿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彪告诉记者。
从鲜食玉米加工的产业化突破,到多元种植、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一八五团正走出一条依托特色产业、激活边境经济的振兴之路。(全媒体记者 刘春燕 郭盛 景玉贤
通讯员 刘荣 何文娇)
【记者手记】
从昔日闲置的棚舍,到今日欢声笑语的生态乐园;从麦收后的金色沃野,到复播作物铺就的盎然新绿。在西北之北的辽阔土地上,第十师一八五团的干部职工们,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的,远不止是田园的诗意。那一片片蓬勃生长的“新绿”,是产业兴旺的活力,是生态优先的底色,更是边疆人民安居乐业、扎根奉献的坚定信念。这里的新图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是乡村振兴战略在祖国西北边境线旁结出的甜美果实。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一八五团的守边生态园里格外热闹。名为“金铃葫”“红红火火”“玛莎宝石”的特色果蔬吸引着游客的目光;采摘、垂钓、自驾营地与文创产品,共同构成一幅“农文旅”融合的...[详细]
从甘谷车间里飘香的花椒,到秦安果园里沉甸甸的苹果,再到上半年40.02亿元的一产增加值、6549元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天水用产业发展的“实”,托举起乡村振兴的“稳”与农民生活的“甜...[详细]
“东山乡寺尔村冷链库推动2600吨马铃薯反季上市,东山村淀粉厂全自动生产线带动20余名妇女家门口就业。”10月11日,时值马铃薯丰收季节,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