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在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语言的精神内质,语言是文化的物质外壳。因此,“语言力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顺理成章,道理显而易见。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而乡村语言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之“根”,走好乡村文化振兴的语言进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进而基于乡村振兴的文化向度,并鉴于“语言力量”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建构出以语言为媒介,以乡村语言规划、乡村文化故事、乡村话语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做好乡村语言规划的制度设计
语言规划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做好乡村语言规划的制度设计就必须明确使用语言之人的类别、使用语言的目的,做到“乡村语言规划”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有规可守。乡村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语言规划时,需在遵循国家语言规划的方针、政策基础之上,结合乡村社会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语言规划务必要强调语言意识,因为它是社会规约的语言体现。具体而言,依据乡村社会特征,可以从语言教育、语言宣传、语言消费、语言景观等几个方面落实语言规划。我国乡村幅员辽阔,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各种语言类型丰富多元,从语言教育层面需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关系处理。在语言宣传上需要走基层、接地气地了解把握群众话语,在语言消费上需要引导广大村民使用规范话语、远离低俗的网络话语,从语言景观上需要引导、监督宣传牌、广告语、道路名等具有标识性话语的文明使用。同时,还应注重乡村语言规划的组织建设、制度跟进,可以将党建与语言规划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相统一,由乡村党组织牵头邀请乡村语言文字工作者组建“乡村语言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同时广纳村民意见、建议,出台、完善相关语言规划制度,让村民人人都成为乡村语言文化建设的创作者、剧中人。
把握乡村文化故事的叙事逻辑
乡村文化振兴的终极指向是人的振兴、人的精神建设。因此,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首当其冲的便是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让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必要性,还要认识到语言力量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于此,便可以把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语言文化建设视为一个“说服”过程,即要“说服”广大村民心悦诚服地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语言文化建设中。而“说服”工作就必然涉及运用语言的方式、策略、智慧。语言的力量不可小觑,人是具有语言性的,人的思想、知识、情感、素质均以语言进行承载、外化、传递。人作为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体,其意识始终在两者间“游弋”。从思维的角度来看,相对于抽象思维人们更加喜好形象思维,因为它鲜活、生动、具体、充满乐趣,因此在“说服”广大村民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语言文化建设之时,需要有意识地杜绝空话、套话、假话、大话,需要积极讲有高度的话、有深度的话、有温度的话,进而从“讲什么”“为啥讲”“怎么讲”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层面去把握乡村文化故事语言的叙事逻辑。概言之,需要用“人话”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发掘乡村文化资源,承继历史、传习文化,抒发乡情、振兴乡土,讲好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提高乡村话语体系的建设水平
目前,我们的乡村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仍不高、话语体系上的功力仍不足,这也说明我们对话语体系构建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欠缺。在此背景下,不但需要充分认识不同领域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更需要在不同领域话语体系建设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语言文化建设需要站立高位去思忖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尤其话语与语言的“近亲”关系,更加决定了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语言文化建设中话语体系构建的紧迫性。因此,话语体系建立的站位高度需要提升到本体论的存在高度,即对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语言文化建设而言,需要更加充分认识到语言、话语所具备的本体论意义,并把握到其关涉的生存论境界。因为人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的存在、话语的存在,生于斯、长于斯,注定了人生长在语言、话语的世界里。同时,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语言文化建设需要话语体系构建作为保障,只有通过话语体系的全面、科学构建,才能够有效发挥语言、话语之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语言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需要融入语言的力量。“语言力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乡村文化振兴源头活水,发挥“语言力量”,具体做好乡村语言规划、讲好乡村文化故事、构建乡村话语体系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