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柏油马路串联着宁静的村落,金黄的玉米架承载着丰收的喜悦,成群结队的山羊在冬日的暖阳下悠闲徜徉,勾勒出一幅温馨祥和的乡村画卷。
“最近经营情况怎么样,规模扩大了没有?还需要资金支持吗?”在芝河镇刘家庄,“金融村官”李春燕向着养猪大户王建民问道。
王建民是一名建档立卡脱贫户,2019年在永和农商银行办理了5万元的脱贫小额贴息贷款,用于购进猪苗,开始搞起了养殖。随着小猪一天天长大,恰逢市场行情一路上涨,王建民的养殖事业搞的蒸蒸日上。
然而,2021年秋季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导致王建民家所居住的4孔石窑全部坍塌,用于养殖38头猪的粮食全部被压,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关键的是养殖物资无法正常供给,养殖事业面临较大危机。得知灾情后,永和农商银行将王建民的授信额度提升到10万元,用于临时购买给养,并承诺在后续的灾后重建中加大贷款资金支持,再一次帮助他家早日走出困境。
目前,王建民家坍塌的房屋已经重新建立了起来,存栏猪达到了70多头,养殖事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永和县域,像王建民这样在脱贫小额贷款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养殖户还有300余户。
“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农商银行的好服务,不仅给我减免利息,还给我提升额度,现在我每年能多收入2万多元,下一步计划再买几只猪苗,把规模再扩大一下。”王建民对增收致富充满信心。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金融村官”李春燕做了详细记录,并告知王建民需要提高额度或者在养殖、销售方面有任何需求都可以随时联系“金融村官”,随后便又敲向另一家脱贫户的大门。
冬风凛冽,村子里却热闹不减,像李春燕一样的64名“金融村官”身穿红马甲,手拿宣传单,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走街串巷,宣讲惠农政策,记录问题需求,有时候对符合条件又需要资金的村民当时就拿出pad现场为他们办理授信,让一股“红色”暖流在永和的各个乡村缓缓流淌。
“金融村官进了村,周到服务暖人心,嘘寒问暖访实情,群众党员一家亲。”“金融村官”其实就是由永和县委、县政府选派的永和农商银行业务骨干,是政银合作的“联络员”、惠农政策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信息员”、企业群众的“服务员”,他们就像金融血脉中的“红细胞”,不遗余力为乡村振兴搬运着金融养分。
2023年8月,县委、县政府立足永和实际情况与县域金融特色,采取“党建引领+金融助力”治理模式,选派64名永和农商银行能力优秀、思想端正的业务骨干下沉农村担任“金融村官”,做到了“一村一官、村村覆盖”,全面铺开“金融村官”到村挂职工作。
金融村官下沉乡村后,主要围绕建强基层组织、建立沟通渠道、普及金融知识、为民办事服务、健全信用体系、多元金融服务、助力群众增收等七项任务,着力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金融知识下乡不深入的问题、产业发展资金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积极配合村干部开展好走访入户、政策宣讲、问题跟进、帮困解难等工作,同时扎实落实金融帮扶要求,用好用活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持续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的金融帮扶力度,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截至2024年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脱贫小额信贷187户1283.86万元;脱贫小额贷款余额从2021年的5260万元增至目前的7588.93万元,历年累放余额达到38675.41万元。2493余户脱贫户享受到了脱贫小额贷款的支持。投放金额逐年上升,支持力度稳增不减,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脱贫户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融政策持续发力,金融资源下乡兴业,“金融村官”下沉基层,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合力共进的工作格局,也对村级党组织的结构、力量进行了改善和加强,汇聚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高质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下了“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