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重要论述犹如熠熠星辰,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道路,引领着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不辍,收获硕果累累的未来。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之基石,需稳如泰山。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从广袤的东北平原到肥沃的江南水乡,各地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田间地头,培育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摇篮。如今,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站稳高位,不仅装满了百姓的“米袋子”,也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主动和底气。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是致富引擎,需动力强劲。农村产业发展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模式,要在三产融合的道路上大步迈进。现在,各种特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乡村的亮丽名片,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家乐里游客欢声笑语,直播间中农产品订单不断,曾经寂静的乡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真正实现了从“土里刨食”到“多元增收”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建设是源头活水,可以润泽乡土。吸引人才回流、培育本土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关键环节,需要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如今,一批又一批“新农人”怀揣着知识与梦想投身乡村,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农业;有带着技术下乡的专家,为农业生产难题把脉问诊;还有热爱乡村的艺术家,赋予乡村文化新的内涵。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让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各类人才汇聚乡村,犹如新鲜血液注入肌体,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乡村发展更具创造力和可持续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创生态宜居诗意田园。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乡村旧貌换新颜,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厕所革命改善了农民生活品质,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田园综合体建设注重生态与产业协同,乡村在发展中保留了绿水青山、记住了乡愁。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等模式广泛推广,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息地,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在“三农”工作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指引下,广袤乡村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与华丽转身。从粮食安全的稳固保障到产业发展的欣欣向荣,从人才汇聚的蓬勃活力到生态宜居的崭新面貌,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我们当牢记嘱托,坚定信心,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接续奋斗,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铿锵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