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众多美丽乡村让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地区把乡村建设狭隘理解为“造景”,甚至热衷“堆盆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当地农业生态产生破坏。这种虚而不实的乡村“造景”风显然不能得到群众认可。(7月19日《半月谈》)
在基层,无论是为了应对五花八门的检查还是一些官员为了自身仕途的“锦上添花”,随处可见的“造景”确实是常见。有的农村地区在地方财政支持下,打着建设“美丽乡村”旗号大拆大建,大肆建设“面子工程”,有些地方甚至为了搞亮点、出特色,不惜投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财政资金。财政资金的每一笔钱都该花在“刀刃上”,为了快速“出成绩”“出效果”就斥巨资买来“特效化妆品”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乡村建设盲目“造景”“化妆”,搞一大堆无效“化妆品”胡乱涂抹,如此“浓妆艳抹”最终只会是搭起了光鲜亮丽的“空架子”,却没有发展壮大的“实底子”。一些干部常把“民生”挂在嘴上,到了行动上却是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国家自上而下大力搞美丽乡村建设,是保障农民利益、民生和谐的需要,但目的不纯让工作本身变了味儿,让基层干部的思想也发生偏差脱离了轨道,最后只能是,成了“摆设”。
热衷“造景”、执着“化妆”,这其实是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务实求真和真抓实干的背离,群众自然不满、不屑。乡村建设若是听民声、顺民意,推陈出新因地制宜,那是为百姓谋福的民生工程、“里子工程”;否则就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百姓遭殃。
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色”和“成色”。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造景工程”,不该追求“浓妆艳抹”。如何让村庄“清奇俊秀”各有特色是道民生“必答题”,同时也考量着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明确乡村建设总方向,着力打造一批有颜值、有特色、有内涵的美丽村庄,从而不断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新成效,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美丽起来、富裕起来,莫让千篇一律的“浓妆艳抹”绊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