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乡村是中华文明根脉所系,乡村文化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厚植,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乡村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历史在乡土空间、农业生产、乡村生活中创造的物质遗存、精神财富及与之相适应的日常习俗和制度形态的总和,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认同和道德规范,维系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社会秩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积淀深厚的人文理念和精神滋养。保护发展乡村文化延续传统文脉、守护民族根基、生成文化自信,是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在乡土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既作为乡村治理的内容、任务和目标被不断改造和发展,也在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治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传统乡村社会的宗族观念、乡村习俗、村规民约、儒家伦理等不仅构成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认同和行动的重要基础,对农民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约束力,形成乡土社会彼此监督、自我约束、有序行动的机制,维护着乡村秩序。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乡村文化发展进一步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新的文化制度、聚合新的道德规范、建构新的精神秩序,追求更加公平、正义与和谐的乡村发展,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乡土文明底蕴,对乡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与精神指引。保护发展乡村文化,不仅决定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乡村景观生态、精神家园以及社会秩序的维系、重建、创新和发展,既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内核。
保护发展乡村文化目标是持续推进乡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成果和结晶,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呼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引发乡村文化生活与文化方式的现代转型、重建与发展;而文化的现代化又对现代性构建具有先行、先导和启示作用,是乡村现代化发展和实现的必要前提。
现代化是乡村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乡村文化振兴的本意,不是简单地回到乡村的“过去”,不是要“复古农耕文明”抑或“回归传统社会”;新时代农民和乡村的文化是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现代文化,是一种现代条件下的新生,是一种乡村文化空间的再构,是一种乡村新人的成长,目标是用现代精神武装农民、用现代理念重塑农村、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推动乡村实现现代化。
保护发展乡村文化需要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城市与乡村需要进一步互促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因此,保护发展乡村文化绝不能割裂城市和乡村,要科学扬弃乡村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来实现城市与乡村文化双繁荣。
一方面,要尊重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城市化城镇化是农业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体现,根本目的是要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城乡之间形成系统有机的内在联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达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融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另一方面,要推动城乡优质文化融合,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共生。昔日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当下乡村的现代文化,都是乡村得以保存、延续、发展、富有特色与活力的灵魂,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的文化选择。要尊重中国乡村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避免乡村对城市“千篇一律”的简单模仿,使多元、独特的乡村地域文化得到真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保持乡村文化个性的基础上,重塑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推动城乡文化多样存在、互通互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