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阳区依托区域水资源优势,坚持“生态养殖、特色兴渔”的发展方向,构建起兼具规模与品质的现代水产产业体系,“榆阳生态水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产业振兴之路。

养殖户正在捕鱼
秋高气爽,正是榆阳水产丰收的好时节。走进孟家湾乡,波光粼粼的千亩鱼塘,清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鱼群在水中欢快穿梭。这里依托丰富的水资源,构建起“千亩鱼塘、万亩生态水面”的养殖格局,引入优质草鱼、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养殖户向记者展示自己养的鱼
“我公司今年2月入驻孟家湾乡大圪堵村,通过承包村集体的120亩鱼塘,尝试养殖大漠淡水白对虾。我们创新采用‘分级淡化+菌类调控’技术,逐步改良水体环境,全程投喂深海鱼粉和益生菌饲料,杜绝任何化学添加剂,所以成品虾腥味淡、外壳薄、口感甜,完全可以作为刺身海鲜进行食用。”陕西盛尚鑫宸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李鹏说。
在鱼塘旁,养殖户正忙碌地进行捕鱼作业,成群的草鱼在水面上翻腾跳跃,激起层层涟漪。据养殖户介绍,他们始终坚持使用生态饲料,并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为水产养殖提供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从而让鱼的肉质更加紧实,味道更为鲜美。孟家湾乡依托规模化养殖和精细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产量、提升了品质,还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如今,这里的草鱼不仅在本地热销,还通过电商、商超等渠道销往陕甘宁周边地区,成为榆阳生态水产的代表产品之一。
“我是专门从乌审旗过来买孟家湾大草鱼的。每年的八月十五、过年都过来买,买了五六年了,因为这里的鱼很好吃。”顾客慕喜堂说。

鱼河峁镇的养殖的稻田蟹
在鱼河峁镇,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螃蟹在四处爬行,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画卷徐徐展开。这里推行的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盐碱地改良的基础上,将优质水稻与螃蟹共生。稻为蟹提供栖息和遮阴,蟹则帮稻田除草、松土、增肥,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让每亩增收3000多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对于当地农民来说,稻田蟹不仅是增收的“金疙瘩”,更是生态农业的“绿色名片”。
“我们养殖河蟹168亩,稻田蟹可以活化水性,还可以吃稻田里的害虫,粪便可以提供养分。后期和麻鸭结合,麻鸭产生的粪便可以给稻蟹提供饵料,真正实现水稻、稻鸭、稻蟹能够共生。”鱼河峁镇庆丰园家庭农场负责人谢飞说。

上盐湾镇养殖的小龙虾
除了孟家湾乡的鱼和虾、鱼河峁镇的稻田蟹,榆阳区的水产家族还有不少明星产品。上盐湾镇的小龙虾以个头饱满、肉质鲜美著称,成为夏日餐桌上的热门之选;小壕兔乡的甲鱼则生长在生态环境优越的刀兔海子,以其营养丰富、品质上乘赢得消费者青睐。这些特色水产品共同构成了榆阳“生态养殖、特色兴渔”的产业版图。
“我们的甲鱼可以滋阴养颜,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小壕兔乡刀兔村水产养殖负责人陈非说。
在榆阳,鱼跃蟹肥不仅是丰收的景象,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这里的水产业正以绿色生态为底色,以特色品牌为引领,在推动农业提效、农民增收、乡村更美中,书写着新时代的“鱼米之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