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数字乡村>>正文内容

「工作研讨」推动“学习型”数字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月20日 来源:天眼新闻

当前,贵州省数字乡村建设正处于深入探索的关键阶段。从国内形势来看,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数商兴农”成效显著。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13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5.6%。

从国际形势来看,从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美国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农业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17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47亿美元。面对数字经济时代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的新形势,可通过构建“学习型”数字乡村,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新问题。

面向数字乡村建设难点,优化建设布局

立足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对政策工具进行本土化调试。通过对2022年至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的政策工具统计分析(如图所示),发现国家政策工具的结构一致性较高,皆为明显的能力建设型,但内部均衡性不足。因此,贵州省在落实国家政策时,可以通过加强学习型和劝导型工具建设,均衡政策工具的赋能效应。

2022-2024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与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的政策工具 对比模型 (陈驰 绘)

以数字素养和技能建设,弥合数字鸿沟2.0问题。国内外研究显示数字鸿沟可以分为3个层面,我国正处于数字乡村2.0阶段,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问题是此阶段建设的重点。因此,贵州省可以立足现有资源构建教育赋能模式,在线上贵州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综合服务平台中设置数字乡村教育帮扶专栏,在线下国家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中完善数字乡村专项培训活动。

维护“数商兴农”网络生态,助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2023年在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负面舆情中,虚假宣传占比过半,为52.48%。2024年上半年的互联网服务类投诉同比增长27291件,供给端的低价型营销倾向,导致的“卖惨型”“刷单型”的“数字造假”问题,不利于农业品牌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问题,贵州省需要加强乡村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数字溯源监管,以保障乡村数字生态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筑牢“政用产学”共同体,打造数字乡村样板

党建引领:以新型伙伴关系促民心相通。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活动近3年培训人次均保持在4000万人以上。2024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更好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意见》,为学习型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指引。贵州省可通过构建党建引领的政用产学研新型学习伙伴关系,带动乡村骨干、大学师生、村民农民、企业等多主体的互学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相连。

用需结合:以劳动力密集型岗位拉动就业。202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自动化在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导致用人需求大幅度下降,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避免返贫的核心。因此,贵州省需通过完善扶持政策来优化产业布局,以“政用产学研”共同体建设促一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生成,发挥乡村文旅服务产业的就业拉动效用。

学习驱动:以知识经济助推数字乡村发展。通过“政用产学研”建设,“以学促建”打造知识型助农模式,将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知识经济和劳动教育等领域结合,构建“达人+乡村非遗”“专家+农技科普”“村主任+村规民约”“农民+农产品”“师生+乡土文化”等多元联动传播模式,提升“电商助农”的广度、深度、厚度与温度。

科创扶持:深化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科学衔接。通过构建全链条数字平台系统,有效整合农民、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数字乡村产业联盟。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以“耐储运”技术研究促“数商兴农”走得更远,“智慧农业”走得更快。

以“四分制”与“四化”改革协同,开启数字乡村新篇章

“工分+协同”模式:传统文化数字化。通过“工分+协同”模式,将传统“工分制”与“数字化”工作相结合,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内动力。如:为向“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医院、残联、社保等部门工作人员提供“工分”认定,助力乡村防返贫工作打破数据壁垒。

“学分+竞赛”模式:农耕文化现代化。构建“城乡知识”与“乡村实践”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体制机制。“以赛促建”夯实教研机构的智力支撑、政企机构的资金支持,制定“耕读教育”与“数字育人”双向“学分”认定标准。优化参与模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并以“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各主体之间的共建共享。

“积分+激励”模式:物质文化知识化。建议将积分制引入学习型数字乡村建设之中,在原有物质奖励机制的基础上,增设积分兑换收费类数字课程的板块,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升,助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对乡村的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助力学习型数字乡村建设的企业和单位按照贡献度给予税收减免和其他政策支持,提升相关单位参与积极性。

“负分+信誉”模式:清单文化信誉化。负面清单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可以明确列出不利于学习型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和指标。通过在绩效评估中引入负面清单与信用扣分机制,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信用扣分,以奖惩结合的方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杜烽
相关推荐
「工作研讨」推动“学习型”数字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贵州省数字乡村建设正处于深入探索的关键阶段。从国内形势来看,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数商兴农”成效显著。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详细]

潍坊“区块链+”综合试点经验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宣传推广

2月17日,中央网信办在济南召开全国信息化发展工作推进会,潍坊市委网信办作了题为《创新“区块链+”模式 助力数字乡村振兴》的经验介绍。[详细]

《乡脉·AI村晚》开播 AI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5年春节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乡脉·AI村晚》以首次开播破10万观看量的亮眼数据拉开帷幕,在中国联通旗下媒体矩阵、中国文艺网官方全媒体矩阵同步直播中持续引发热议,并于...[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