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清镇市卫城镇上水村上寨组机械轰鸣,清理农村残垣断壁工作启动仪式在此拉开帷幕。挖掘机铁臂挥动间,危墙应声倒下,全镇25个村(社区)支书现场观摩交流,共同吹响人居环境整治攻坚的集结号。这场仪式既是卫城镇向"全域美"迈进的宣言,更浓缩了其以"破立并举"之道激活乡村振兴的实践智慧。
上水村样本:环境蝶变催生"美丽经济"
作为启动仪式举办地,上水村早已用实践证明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的共生密码。在长田组旅居基地,曾经闲置的农房如今变身热门客房,首季171间客房预订火热,累计接待游客800余人次。这一转变始于村"两委"的精准施策——组织党员村民外出取经开阔视野,创新推出"4321"透明利益分配方案打消顾虑,让村民从"观望者"变为"参与者"。
村民任泽林以房屋入股并担任"旅居大管家",月均工资达5000元;年轻人杨钦杰返乡拍短视频推广家乡;原住民任锦德仅售卖土鸡蛋,一个夏季就增收3000多元。从残垣断壁到旅居热土,上水村的蜕变成为卫城镇"好环境就是钱袋子"理念的生动注脚,更为全镇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凤山村实践:治理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若说上水村是产业融合的典范,凤山村则诠释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治理精髓。这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曾因环境杂乱引发组际矛盾,如今却以红砖围栏、民族风情墙绘和"背躬田园"成为和美乡村样板。转变的关键,在于打破"一刀切"模式,践行"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的治理逻辑。
村"两委"通过"坝坝会"问计于民,结合"红线苗"文化特色制定"一户一策"改造方案,让村民全程参与规划实施。村民主动投工投劳,用废旧轮胎、古物件打造特色景观,昔日"各扫门前雪"变成"齐心建家园"。这背后正是卫城镇"353"人居环境治理路径的效能彰显——"三级联动"聚合力、"五个一批"破难题、"三项举措"强长效,成功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根本转变。
犀牛村转型:产业生根撑起"致富脊梁"
环境整治的成效,最终要靠产业发展来检验,犀牛村的逆袭之路最具说服力。曾经的"软弱涣散村"无主导产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如今却建成百亩向日葵花海、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农业社会化服务订单遍布多地。截至202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从无到有跃升至600万元。
变化始于以农村"五治"为抓手的环境提升行动,"两清两改两治理"让村容村貌颜值飙升。依托优良生态,犀牛村打造"农业+旅游+加工"融合业态,2025年向日葵种植基地单季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贝贝南瓜、中草药养生醋等特色产业相继孕育。从传统种养到三产融合,犀牛村印证了卫城镇"环境打底、产业生根"发展路径的可行性。
全域推进: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不仅要让上水村'一枝独秀',更要让'上水经验'在全镇'百花齐放'。"卫城镇党委书记田萍在启动仪式上的话语掷地有声。如今,这份规划已转化为全域振兴的生动实践:蔡水村借环境整治培育荷花景观与莲藕产业,绘就"荷塘悦色+农旅增收"图景;永乐村以经验为参照,实现环境提升与治理优化同频共振;黎明村依托生态优势打响绿色水产品牌;顺河村、龙井村等紧随其后谋划旅居产业。
从一堵危墙的拆除到一片"小三园"的诞生,从一个村组的探索到一套模式的输出,卫城镇正以拆危焕新为起点,让美丽生态持续转化为美丽经济。当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与最大受益者,"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卫城镇的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