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有了新‘钱景’、高标准农田管护获评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连续两年刷新自治区春小麦最高产纪录……”连日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捷报频传,一场以“点”破题、以“线”串联、以“面”覆盖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正以蓬勃之势推进。
近年来,头道桥镇立足镇域资源禀赋,将“支部引领”“庭院经济”“人才新村”“单产提升”等群众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具象化,探索出一条“小切口”推动“大振兴”的特色发展路径。如今,一幅“产村相融、共同富裕”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点上突破:“院景”有了“钱景”
走进联丰新村,一排两户的青白瓦房,干净宽敞的农家院落,有花有树有拱棚,清亮整洁的人居环境,让人只看一眼便会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崭新变化。
头道桥镇创新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拓宽村民致富渠道。以“一院一畦一树一圈”为布局,打造出“果树围院、菜畦入院、圈舍离院”的生态庭院。村民依托庭院经济,发展种植养殖,年收入增加超万元。
联丰村村民李凤一家,过去全家仅靠10亩薄田维持生计,如今不仅在自家庭院开辟了小型养殖区,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收入节节攀升。“土地流转每年给我9000元租金,车间工作每月挣2800元,加上合作社分红,一年能挣5万多。”
为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该镇依托周边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构建起“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订单”联结机制,形成了土地流转的租金、园区务工赚取薪金、入股经营分享股金、庭院产品增值收益等多渠道增收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让庭院经济这个“金点子”开出更多致富花。
线上筑基:产业发展“攀高向新”
聚焦基层党建工作重点,细化“一村一品”党建品牌创建,指导各村党总支立足资源优势抓党建、促业务、提服务,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作亮点。
黄河村“361”统种共富模式,实现生产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最大限度保证农民利益;挪一村建设高标准农田9820亩,因管护成效显著,获评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激励嘎查村并获得10万元奖励资金;联增村以“四级联创”为抓手,全面推行种植业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单产促丰收;民丰村打造万亩小麦玉米绿色生产示范园区,小麦示范田亩产再次刷新内蒙古春小麦单产纪录;挪二村凭借种植西甜瓜特色产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擦亮“林果之乡”名片。
各村通过差异化的产业布局,不仅激活了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更构建起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振兴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产业根基。
面上赋能:宜居更宜业
“环境好、心情好,生活必定蒸蒸日上。”民建村人居环境整治正在进行,村民刘建军朴实的话语中透着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儿。近日,头道桥镇聚力发动人居环境整治“秋季攻势”,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再巩固、再强化、再提升,擦亮乡村颜值,让宜居底色更鲜明。
“以‘安全、干净、美丽’为标尺破题,推行“4+1”标准——“畜禽圈养、厕所改造、房间整洁、院落干净+每周一次大扫除”,将人居环境整治细化到每家每户。”镇党委副书记张雅萍介绍说。
依托三个“1”资金筹措机制(农户每亩自筹1元、村社拿1元、旗财政补1元的方式),共筹措资金16.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培优项目、旧村庄改造升级项目,让老村庄焕发出新活力。
目前,全镇9个行政村都已将“4+1”标准纳入村规民约,设立“红榜”激励后进,群众参与率达95%以上。同时,积极挖掘“巾帼红”“守护黄河母亲河”等志愿服务资源,形成由党组织领头,志愿服务队和群众齐参与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