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要闻>> 乡村振兴>>正文内容

以“党建红”点亮乡村振兴之火

2025年10月27日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

清晨的阳光洒满甘肃成县红川镇韩庄村,平整的柏油路旁绿植葱郁,文化广场上村民笑意盈盈,曾经的“问题村”如今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宜居村。如今,韩庄村正以“党建红”为引领,激活“产业兴”的引擎,擦亮“乡村靓”的底色,铺就“生活美”的坦途,书写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答卷。

党建红:凝心聚力的“定盘星”,筑牢振兴根基

韩庄村的蝶变,始于党组织战斗力的重塑与激活。“乡村要振兴,支部先强起来;产业要发展,党员先冲上去!”这是韩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韩英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韩庄村发展实践的真实写照。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村党支部确立“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凝聚在发展链上、群众引领在致富链上”的发展理念,将全村划分为6个“党员责任区”,每个片区由3名党员牵头,涵盖政策宣传、产业服务、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全领域工作。在养殖产业起步阶段,村民普遍存在“缺技术、怕风险、愁销路”的三重顾虑,党员干部主动扛起责任,刘军自费前往陕西汉中学习先进技术,回村后开设“田间课堂”,利用电商平台搭建销售渠道,帮助村民解决销路难题,用实打实的行动打消了群众的观望心态,用实打实的行动打消了群众的观望心态。

村企联建搭平台,让集体增收有了稳定渠道。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村党支部创新推出“村企联建、共谋发展”的思路,通过集体土地租赁、资金入股等方式与辖区养殖加工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在招商引资企业建设大型养殖场过程中,党员责任区主动承担土地协调、政策对接等工作,仅用一个月就完成120余亩土地的流转手续,确保项目顺利落地。作为回报,企业不仅优先聘用本村村民务工,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这笔资金被全部投入到基础设施改善和民生福利提升中,实现了“党建强、企业兴、集体富”的良性循环。

产业兴:养殖富民的“动力源”,激活内生动能

走进韩庄村养殖集中区,标准化圈舍排列整齐,通风、排污设施一应俱全,饲料储存间与防疫消毒区划分清晰,处处透着科学养殖的规范与专业。在党支部的引领下,韩庄村的养殖业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快车道。佳乐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赵佳乐感触颇深:“在村党支部的带领和帮助下,我们合作社实现了自繁自养的科学养殖模式,目前年出栏量能达到500余头,效益非常稳定。”目前,全村共有合作社17家,养猪户32家,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管理、统一销售渠道,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火车头”。

禽类加工延链条,实现“变蛋生金”巧增值。在发展肉牛养殖的同时,村党支部发现本地农户有养鸡的传统,但多以售卖活禽为主,附加值低且受市场波动影响大。为此,村“两委”主动对接成县辉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支持企业扩建变蛋加工车间,升级改造生产线,形成从禽蛋收购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如今,该企业平均每年加工变蛋700万枚,年加工禽类产品产值突破800万元,不仅为村里提供了2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月收入3000元以上,还带动周边县区二十多家合作社发展鸡鸭养殖,形成了“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

乡村靓:渠网焕新的“蜕变记”,擦亮生态底色

“以前村里的明渠就是‘臭水沟’,夏天杂草堵满渠,蚊子苍蝇到处飞,雨天污水满街流;现在明渠变暗管,路边种花草,走在路上心里都敞亮。”谈及村庄环境的变化,村民魏旭邦感慨万千。韩庄村的环境蜕变,始于“明渠变暗渠”的关键改造,更源于全域整治的持续发力,让这个曾经的“脏乱差”村庄蜕变为“净绿美”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明渠改造破难题,地下管网疏脉络。过去,韩庄村的生活污水和雨水主要通过地表明渠排放,由于缺乏有效管护,明渠常年淤积垃圾杂物,夏季散发刺鼻异味,雨天污水横流,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威胁村民健康,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 “老大难”问题。村党支部将“明渠变暗渠”工程列为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启动管网改造工程。施工队历时三个月,对主街及居民区的明渠进行全面改造,铺设地下污水收集管道2800余米,建成生态化地下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和雨水分类收集、集中处理。为确保工程质量,党员责任区成员全程参与监督,每天巡查施工进度,及时协调解决管道铺设与道路施工的衔接问题。如今,曾经的臭水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路面和整齐的绿植,村民再也不用为污水问题发愁。

全域整治焕新颜,细节之处见匠心。“明渠变暗渠”只是韩庄村环境整治的起点,村“两委”以“三清一改”为抓手,打响了全域环境整治大会战。组织村民对全村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包含85余个脏乱差点位的整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完成一处销号一处。针对8处路面塌陷,协调工程机械进行填埋修复,铺设砂石垫层防止二次破损;清理乱占耕地3.2亩,拆除7处侵占公共空间的违章搭建,将腾出的空间建成口袋公园和休闲步道;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配备专职保洁员10名,去年全年清运生活垃圾120余吨,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60余处。为保持整治成果,村里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329户村民主动承担起自家门前的清扫保洁责任,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环境管护氛围。

庭院美化添亮色,小园里面见风情。“这盆多肉种在旧瓷碗里,那排香葱栽在塑料桶里,既不花钱又好看。”在村民韩玉香家的庭院,各式“变废为宝”的创意园艺让人眼前一亮。韩庄村坚持“不搞‘一刀切’、鼓励个性化”的原则,引导村民打造“一院一景”,通过“每月一评比”选出20户“清洁文明户”,授予流动红旗并奖励花籽、菜苗等物资。村“两委”还定期组织“庭院观摩会”,让村民现场交流改造经验:有人用竹篱笆围出“四季菜园”,实现蔬菜自给自足;有人在屋顶搭建“空中花园”,夏季可降低室内温度;年轻人用废旧塑料瓶种起了蒜苗,既环保又实用。截至目前,全村八成以上农户打造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庭院不仅成为乡村的“颜值担当”,更成了承载家庭幸福的温馨空间。

景观打造融文化,乡村处处有韵味。在环境整治过程中,韩庄村注重将农耕文化与景观建设相融合,让村庄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拆除违章建筑后腾出的空地,建成了5个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配备了书画文娱室、体育场地和健身器材,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村内主干道两侧的墙体上,绘制了12面农耕文化墙,生动展现了播种、耕耘、收获的农事场景。如今的韩庄村,柏油路蜿蜒曲折,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绿植花卉相映成趣,文化元素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水墨画卷。

生活美:幸福满格的“实景图”,共享振兴成果

村里环境美了,挣钱路子宽了,看病上学方便了,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韩学府飞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产业的发展筑牢了增收基础,环境的改善提升了生活品质,韩庄村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村党支部依托5个文化广场和书画文娱室,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春季举办“庭院美化节”,夏季开展“纳凉晚会”,秋季组织“丰收趣味运动会”,冬季开展“写春联送祝福”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还组建了广场舞队、书画兴趣小组和秦腔表演队,每天傍晚,文化广场上都能看到跳舞健身的村民,书画文娱室里不时传出笔墨挥洒的声响。“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扎堆打牌,现在广场上跳舞、活动室写字,日子过得充实又健康。”农民书法爱好者蒲伟忠说。邻里之间的交流多了,矛盾少了,互帮互助的氛围更浓了,整个村庄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韩庄村,党旗在田间地头高高飘扬,产业在党群同心下蓬勃生长,村庄在精雕细琢中愈发靓丽,村民在共建共享中收获幸福。这场以“党建红”点燃的振兴之火,不仅照亮了韩庄村的新图景,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的“成县答卷”。

责任编辑:吴青
相关推荐
以“党建红”点亮乡村振兴之火

清晨的阳光洒满甘肃成县红川镇韩庄村,平整的柏油路旁绿植葱郁,文化广场上村民笑意盈盈,曾经的“问题村”如今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宜居村。如今,韩庄村正以“党建红”为引领,激活“产业兴”...[详细]

“三举措”打造乡村振兴共富样板

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坚持党建引领、系统谋划,以集体增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创新实施“共富工坊”建设行动,探索出一条组织赋能、村企联动、产才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截至目前...[详细]

持续擦亮乡村振兴擦亮金招牌

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浚县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聚焦“单产创新高、高产扩规模、全域高标准”目标,实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绿色高产高效等项目,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