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广东山海相接的乡村版图,一批从军营走出、扎根在乡村基层的“兵支书”,将铁血作风转化为乡村治理的高效执行力,把科学的战术思维落地为推动产业振兴与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在党旗的引领下,他们既抓班子、带队伍,又闯产业、强治理,以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让“退役不褪色”的军魂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从潮州海湾到河源群山,再到江门产业园,他们以“领头雁”的姿态,带活了一村之气象、带旺了一方之民生。
戎装虽卸军魂永驻
他以“红蓝融合”铺开致富航道
在潮州市饶平县钱东镇仙洲村,乡村的蝶变始于党组织的再塑与队伍的再造。面对“后进村”的沉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宽亮把部队“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移植到基层,推行“晨会夜学”、把党课搬到渔排车间与田间地头;废弃祠堂被改造为功能完备的党群服务中心,VR党史体验、退役军人服务站、党员入党申请书与军功章复刻并置一处,组织生活从“走过场”变为“走心坎”,支部的战斗力与凝聚力重新立起脊梁。阵地强了,作风实了,仙洲村的干事氛围被点燃。
产业文章落在“靠海吃海”的新路径上。黄宽亮带队外出取经,引入深海网箱养殖,牵头成立“仙洲军民融合水产养殖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模式统一技术、统一收购与销售,让金鲳鱼、石斑鱼等“海产明星”走出近海、走进高端市场。
传统渔业的底盘稳住后,他又把目光投向文旅融合:修复古村风貌,打造“渔家风情体验馆”,举办“开渔节”“海鲜美食节”,把“风景”变“钱景”,节假日民宿入住率超过九成,渔港烟火升腾,人流涌动间满是“海味”生活气。
民生温度,是他衡量治理成效的硬指标。老旧农贸市场“三个月整改到位”,长者食堂落成运营、80岁以上老人每日3元“有荤有汤”,助学基金把资助送到42人次困难学子家门口,“党员护河队”与污水处理站并举,以积分制把垃圾分类与庭院美化嵌入日常治理。台风、防汛等急难险重面前,“退役军人突击队”72小时不撤岗,让军人作风成为群众最踏实的“防浪堤”。
十余年躬耕,仙洲村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正,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一串数字背后,是组织的力量、产业的脉动,也是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的见证。
从荒山到“金叶子”
他用一片茶撬动一座山
藏在河源连平县内莞镇海拔800米大山上的蓝州村,曾因土地撂荒、产业空心化一度沉寂。退役返乡的余妙俊选择“向山而行”,用实干让荒山披绿、让茶香生金。
作为蓝州村党支部书记,余妙俊以“突击队”姿态搭帐篷、挥锄头,徒步巡山开垦,三个月平整出首批100亩茶园;为补上技术短板,远赴武夷、安溪拜师学艺,深夜灌溉、田间授课,硬是把存活率与良品率从“薄弱项”变成“强项”。
机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让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及《茶园管理十项规定》的标准化工序,让茶叶合格率从65%跃升至98%。在系列举措的带动下,蓝州村三年完成从100亩荒山到标准化茶园的蜕变,当地产茶于2017年通过国家有机认证,价格由每斤80元提升至300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

图右为余妙俊(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种好一片叶,带动一条链。在余妙俊的带动下,当地投入1200万元建起标准化加工厂,引进全自动生产线,把“种植—加工—销售”贯通为闭环;联合高校选育“金萱”“白叶一号”等优良品种,产品获欧盟有机认证,溢价能力提升3倍;“五统一分”把“统一种苗、农资、技术、品牌、销售”与“分户核算”灵活结合,质量追溯系统把每一片叶子的“身世来历”讲清楚。
品牌战略同步发力:注册“七星墩”、非遗风格包装、茶文化宣传片、广交会与茶博会双轮驱动,直供商超铺向全国20余省市,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如今,茶园扩至1200亩,联动12个村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就业400余个,2023年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较2018年增长66.7%。
更重要的是,把军魂与文旅融合成新的增长极。通过发展茶文化体验中心、采制茶研学、星空露营与红军茶道体验等模式,蓝州村把军民同心的历史“活化”为可感的当下,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消费800万元;与驻地部队共建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开辟“拥军茶”专区,以茶园网格化管理与“茶事调解室”把治理与产业深度耦合。小小茶叶,酝酿出山区振兴的“大味道”。
从保家卫国到富民强村
他把康溪村带上振兴路
在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康溪村,这个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腹地的村庄,通过一场“工改”突围,展现出基层组织力与执行力的合力。
康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岑建恒,是一位始终保持军人作风的基层带头人,他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队伍“班排制”编组,建立“党员责任岗+军事化管理”,以“战地党课”把组织生活搬到项目一线:工地上重温誓词、台风前线沙包筑堤、36小时连续值守——党建阵地成为攻坚克难的“指挥所”。

岑建恒(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面向产业困局,他以“军事整编”思维重塑要素配置:在全省首创“公开出让+代建+返租+物业”模式,连续45天驻点拆迁,一对一做思想工作,啃下27个企业清退难题,促成万洋集团30亿元投资落地。
如今的康溪村,高标准厂房140万平方米拔地而起,135家高新企业集聚成链,年产值45亿元,1427名村民“出家门进厂门”,村集体收入从500万元跃升至2100万元,人均分红突破9000元,“工改”成效入选全省典型。
治理现代化,打的也是一场“体系战”。他以“警格+网格+智慧”织密“迷彩防控体系”,68名网格员配备智能终端、236个AI摄像头组成“数字天网”,治安案件同比下降68%;出租屋“三色动态管理”在全市推广。
非常态就是常态的“平战结合”同样硬核:西江洪峰来时,30人防汛突击队6小时加固3公里堤防,实现“零伤亡、零损失”。民生则用“暖功夫”见长:与邻村共建“老兵饭堂”,三菜一汤3元暖到老人心坎;“服务存折”把志愿服务兑换为体检、培训等福利;3000㎡党群服务中心集成“老兵医疗驿站”“四点半课堂”等12项功能,成为“家门口的便民司令部”。国防教育与乡村文旅相融,“薪火宣讲团”走进园区与校园,独岗山露营公园保留战备坑道、打造红色生态打卡地,既修复空间,更塑造精神。
从海边到山间、从田野到厂房,他们用持续的实干,回答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命题: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军人的作风优势、地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看得见的产业优势与治理优势。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脚踏实地;他们的努力没有喧嚣口号,却步步见效。三位“兵支书”在不同的乡村坐标上,用同样的信念和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使命与担当——让军魂在田野生根,让乡村在坚守中振兴。
由点及面、以点带面,更多“兵支书”正在路上——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正需要这样的“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