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村里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大托管,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自愿原则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汇总零散农田,统一托管给专业主体。运作几年下来,大托管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空壳村’成功‘逆袭’。”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道。
“为解决单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淮南市实施乡村振兴‘强基耕淮’工程,每年设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开展六项提升和强村公司培育三年行动,鼓励整乡组建市场化运营主体,实现村村联合。2024年,通过强村公司统筹运营,全镇1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合计达800万元,村均增收近10万元,扭转收入失衡局面。”谢家集区杨公镇党委书记孙大鹏表示,强村公司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淮南市落实‘四个不摘’,构建‘监测预警+产业造血+社会联动+民生兜底’体系,未发生规模性返贫。推广‘一码申报’,形成三线并行监测模式,截至目前,累计识别监测对象6978户、18910人,帮扶措施落实率达100%。”淮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抓产业促发展,基层治理增添新活力
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稻田,寿县刘岗镇沈郢村负责人杨卫高兴地说:“今年水稻丰收在望,我们村的‘碾米小车间’又要忙起来了。”
提到“碾米小车间”,杨卫如数家珍:“以领办项目为契机,村‘两委’广泛征求意见,聚焦‘种粮收益低、务工顾家难’问题,将‘碾米小车间’托起‘群众大民生’定为2024年度项目。利用资金盘活废弃校舍建成产业基地,引入设备使稻米整米率从55%提升至64%,年加工能力达500吨。创建本土品牌,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产品附加值提高40%,签订60万元年度订单,为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多元成果赋能乡村振兴,沈郢村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该村实行“4321”分配法,将碾米车间等约30万元收益,按比例用于公益分红、基建、民生及集体资产维护。得益于此,村里修复240米裂缝道路,装15盏路灯,设5个垃圾投放点。同时,依托已建成的碾米车间,该村开展水稻订单种植,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的方式,以高于市场价0.05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户稻谷,有效调动了群众种粮积极性。
抓产业促增收,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日前,走进安徽味咚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分割处理黑鱼。“产品当天可送达客户,产自望峰岗镇黑鱼养殖基地,新鲜有保障。”公司负责人沈卫东说。
“2022年9月,望峰岗镇整合水面打造近500亩黑鱼养殖基地,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包,收取管理费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今年一村收入超10万元。同时引进该公司延长产业链。”镇党委书记卢奇表示,基地还有研学、垂钓等规划,将继续做好产业衔接,助力乡村振兴。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八公山区以妙山村为试点,盘活闲置宅基地建民宿,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大通区河沿村引入1.2亿元田园综合体项目,探索“党建统领、村企共建、三产融合”路径。
伴随着一项项富民强农产业项目的发展壮大,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增添了强力新动能,乡村振兴宏图正徐徐展开。
抓产业促衔接,振兴发展呈现新图景
“为推进衔接、加快升级,淮南市发挥衔接资金撬动作用,2021年来各级累计投衔接资金26.6亿元,产业资金21.4亿元,建产业项目1279个。同时摸排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助6.4万人稳定务工;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5.4亿元支持35483户生产。”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科负责人张宏刚称。
为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淮南市引导739家民企参与“万企兴万村”,实施983个项目,到位资金21.7亿元;建立定点帮扶联动机制,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各定点帮扶单位为帮扶村投入及协调实施3309个项目,投入资金1.5亿元,引资5.02亿元,消费帮扶2.68亿元。
为长效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淮南市筑牢民生底线,落实控辍保学与资助政策,资助16.69万人次困难学生6600万元;健全住房安全保障机制,核查6.1万户脱贫户住房;实现15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全覆盖,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行政村自来水通达率100%,振兴发展呈现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