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遵义市播州区坚持把驻村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组建69支驻村工作队,选派207名优秀干部奔赴乡村一线,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强劲动能。
善治赋能,注入乡村治理新动能
在枫香镇苟坝村委会门前的路口,村民们三人一组、五人一群,有的清理沟渠淤积,有的整理公共区域,欢声笑语回荡在春日里。
村民黄安平扛着刚兑换的大米,满脸笑意:“以前总觉得村里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现在知道为村里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有意义,通过积分还能换到实用的东西,大家都更有干劲了。”
为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热情,播州区积极探索优化乡村治理模式,全力构建以政治为核心、自治为基石、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引领、智治为手段的“五治融合”体系,开辟乡村治理新格局。在此过程中,驻村工作队成为推动乡村治理创新的关键力量。
枫香镇苟坝村驻村工作队探索创新“党建引领 + 积分赋能”的乡村治理模式,将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志愿服务、发展特色产业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凭积分可在村委会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 。同时,帮助村支“两委”完善积分细则24 条,通过评选 “最美整洁户”“ 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活动,累计发放126张价值1.5万元的“和美券”。
在一次“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村民们齐聚村委会议事庭,现场气氛热烈。经过村民代表的认真讨论和投票,郑思建一家脱颖而出,被评为“文明家庭”。他激动地说道:“这份荣誉对我们全家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我们会继续做好事,给村里的人做榜样。
目前,播州区各驻村工作队已协助村(社区)“两委”班子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制度70余个,协助开展“红星自治村民组”建设142个, 开展“道德红黑榜”“文明家庭”“好儿媳” 等评选活动 200 余次,成功调解群众矛盾纠纷1000余件。
净美塑形,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维护生态安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传承乡村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
播州区秉持“高标准、精细化”的原则,以“两改两治理”为重要抓手,持续强化村庄管理、整治环境卫生,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力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各驻村工作队冲锋在前,带动群众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潮。
“之前那条路难走,网络信号也不好,现在好了,大家出门方便,网络也顺畅多了,生活质量大幅提升!”说着,铁厂镇青坑村村民曾超祥掏出手机,不停地划动着屏幕,嘴角止不住往上扬起。
铁厂镇青坑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资源,推动建设了沙坝组 1200 米断头路,不仅有效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还为农产品运输和乡村经济发展打通了 “最后一公里”。为提升乡村通信水平,他们还争取到上级200万元项目资金,新建4台基站及配套设备,同时,帮助申请平安黔哨宽带建设项目和偏远村组宽带建设项目,涉及资金136万元。
据统计,自2024年以来,播州区各驻村工作队累计协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0余个,积极争取协调上级资金3400余万元,用于硬化通组路、产业路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四在农家·和美乡村” 建设的生动注脚,也是乡村建设的有力见证。
产业强基,奏响增收致富新乐章
“以前自己种地,收入不太稳定,现在跟着村里的产业规划走,不仅有技术指导,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新民镇龙丰村村民冯金宽的喜悦,正是产业帮扶成效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播州区驻村干部与联建帮扶单位积极响应,推动资源和力量下沉。围绕传统农业、文旅融合等特色产业,推行 “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组织模式,助力各村明晰发展思路。
新民镇龙丰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健,在产业帮扶的“战场”上成绩尤为亮眼。他充分发挥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帮扶资源优势,深入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创新推出“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的“龙丰路径”,带领群众充分利用冬季辣椒地块茬口种植红菜苔400余亩,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此外,帮助打造骄阳2号及品种选育示范基地1000亩、卓椒7号青椒基地500亩,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黄健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建成保丰糟辣椒加工厂,推动龙丰辣椒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的全方位升级,还促进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同时,组织椒农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成功培养出 600 余户职业椒农,为产业发展培育了坚实的人才队伍。
“以前种辣椒,担心卖不出去,现在黄书记帮忙找销路,价格还不错,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椒农刘坤林说。
据悉,2024年以来,播州区各驻村工作队帮助协调产业项目170个,涉及资金230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