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扶贫车间里依然忙碌有序,果蔬大棚里绿意盈盈,农家民宿里烟火气腾腾……冬日的河南乡村,恬静又热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
紧盯监测帮扶,不让一个老乡掉队,“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千方百计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这一年,河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脱贫成果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
紧盯监测帮扶,守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
“我在这里鞋厂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元,离家近,不耽误照顾家里。”睢县白庙乡赵河口帮扶车间,土楼村村民刘红艳高兴地说。
前段时间,刘红艳为给丈夫看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了一些外债,家里还有3个孩子在上大学,家庭经济状况陡然陷入拮据。
通过行业部门预警信息反馈,村干部入户核实,村“两委”及时召开民主评议会议,按照程序将其纳入监测,并开展精准帮扶,让刘红艳到帮扶车间工作,缓解了一家人的窘迫。
为提高监测帮扶时效,河南省健全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和监测预警机制,对疑似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在线预警、推送基层核实。对符合纳入条件的农户,第一时间按程序识别为监测对象;10天内完成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申报,分类施策开展精准帮扶,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从而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底线。
数据信息多跑路、干部群众少跑腿。全省识别认定监测对象27.4万户86.3万人,其中2024年以来新识别认定1.6万户5.7万人。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弱劳力半劳力,创造条件探索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没有劳动能力的,全部实现兜底保障。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5.24项。
目前,全省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达56.9%。疑似辍学学生应返尽返、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农村危房改造超额完成任务,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7%,脱贫人口饮用水指标基本实现动态达标。
扭住“两个关键”,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位于平舆县的河南泰普森休闲用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生产车间内紧张有序的作业,经过切割、冲压、喷涂等工序后,折叠椅、遮阳伞、帐篷等户外休闲产品,从这里走向市场。
基地在县城、车间建村头、加工在农户……平舆县以产业为支撑,聚焦县、乡、村产业链群融合发展,建设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三园”同构发展的模式,有效推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助力群众稳岗增收。
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也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长久之策。河南省扭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完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
平顶山市将产业带动作为落实开发式帮扶、实现“强村富民”的重要举措,初步形成了鲁山县以食用菌种植为主导,叶县以硒麦种植为主导,郏县以红牛养殖为主导的“一县一业、一县多特”的“1+X”产业发展格局。
通许县利用红薯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酸辣粉产业。目前,该县是全国最大的酸辣粉方便速食生产基地,带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6395户,户均增收1000元。
林州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创建“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发展各类民宿820家,“旅游+研学+培训+写生”的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已初具规模。全市50%以上的村直接或间接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带动3810户次脱贫户稳定增收。
全省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和“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帮助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学用“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冬日,走在河南一个个乡村里,道路通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2024年,河南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等工作,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越来越多的乡村村容村貌实现稳步提升。
乡村变美,乡风更文明。
河南省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五星”支部建设为抓手,明确5个方面、29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省4.6万个村立足实际明确创星目标,聚合力、激活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浓厚。
加强教育引导。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阐释传播工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加强对脱贫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评选“致富之星”“星级文明户”等典型,采取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形式,促进群众比学赶超,提振精气神。
加强移风易俗。指导基层完善“一约四会”,鼓励建立“孝善基金”,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大力倡导新事新办、文明节俭的文明理念。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今日河南,农业更高效、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中原大地上,一派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