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实质上是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县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场域和空间载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一方面有利于向上承接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促进城乡区域间的产业融合,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有助于向下辐射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各类要素有效整合,从而引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县域GDP总量达50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达7.4亿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8.1%,常住人口占全国的52.5%。可以看出,县域经济不仅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但也应该看到,大多数县域的经济相对落后,存在动力不足、竞争力弱、发展不平衡、带动力不强等问题。比如,我国有关部门识别了648个欠发达县域,其中包括524个脱贫县。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不同地区的县域人口差异较大,常住人口与公共资源配置“倒挂”现象突出。
随着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域经济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十五五”时期,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培育县域特色产业、打造专业化集群,充分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将县域经济打造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加快县域城镇化建设。顺应县域人口流动变化趋势,明确不同类型县乡村功能定位,合理制定县域差异化发展路径。要加快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强化中心镇、集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加大县域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平台建设与设施配套,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发挥城镇在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综合承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吸引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县城。
培育县域富民产业。要以县域为单元统筹谋划,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培育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乡村富民产业。既要促进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经济效益高、就业容量大的现代种养业,形成县乡村层级分工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又要打破地域之间的行政界限,加强与毗邻地区的供应链产业链协作与配合,从而促进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激活县域消费潜力。促进县域消费升级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既要通过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农民工就业政策、发展农村电商等举措,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又要加快完善县域物流体系和商贸体系,提高县域物资流通能力和效率,促进县域商业数字化转型、连锁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与农村消费提质的良性循环。
深化城乡联动式改革。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键要依靠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打破城乡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各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深化城乡联动式改革中,以改革的系统性激活城乡发展潜能,以改革的整体性发挥城乡综合效应,以改革的协同性放大城乡改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