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蓝山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通过谱好“规划之曲”“特色之曲”“治理之曲”“生态之曲”,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奋力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壮美画卷。
谱好“规划之曲”
避免“千村一面”
走进蓝山县祠堂圩镇虎溪村,一股久远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村委会对面的古宗祠、古民宅格外引人注目,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它们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虎溪村党支部书记黄任华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县文旅广体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相关专家,结合我们村实际情况,提出了接地气的科学规划,使我们村既守住了传统村落优秀文化,又推动了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利用’传承转变。”
传统村落“活起来”,也吸引了很多在外游子返乡创业。“以前我是在外面务工,后来看到在政府的扶持下家乡规划和发展越来越好,我便毅然返乡开起了家庭农场,节假日很多游客打卡结束后,在村委会介绍下,都会到我这边休闲玩耍,现在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虎溪村家庭农场老板黄先生开心地说道。
为避免“千村一面”,蓝山县充分考虑当地传统文化、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紧密结合乡村地域分布、产业发展、村容村貌、风土人情等特点,广泛征求群众、在外干部和相关专业人才对村庄规划编制意见建议,分类型编制村庄规划,确保村庄规划实用好用管用。目前,共完成规划编制覆盖的村197个,覆盖率93.4%。
谱好“特色之曲”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在蓝山县犁头瑶族乡毛利坪村李小英的粽叶种植基地,一株株青翠的粽叶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进行杂草清理、旧粽叶修剪、开垦闲置土地。
“我们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粽叶种植,2023年返乡创业带头人黄昊明跟我们乡签订粽叶种植回收协议,与种植户建立稳定可靠的供销关系,很多村民通过粽叶种植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我家也加入了粽叶种植行列,今年40亩粽叶,已经初步有了收益,待粽叶丰产期后,每亩产值预计可达8千元,今年计划再扩大60亩粽叶种植面积。”李小英说道。
黄昊明是犁头瑶族乡粽叶种植订单收购商也是犁头瑶族乡的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原来是在外地从事房地产生意,后来得知蓝山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好政策,并大力支持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我便毅然返乡,成立了湖南粽鑫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与犁头瑶族乡、汇源瑶族乡、湘江源瑶族乡等7个乡镇,签订了粽叶种植回收协议,并在粽叶种植村设立了固定收购点,目前,公司粽叶种植基地已经由原来的1026亩增加到现在的2026亩,用工人数由之前的40名增加到了现在的80名,今年年产值预计能达到1千万元。
犁头瑶族乡党委书记赵巾英介绍:“我们乡位于大山深处,山多地少,为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乡党委、政府引导各村带领村民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利用闲置土地种植粽叶,让‘荒地’变为‘宝地’。目前,全乡粽叶种植户600多户,面积达到2400余亩。与此同时,还积极帮助各村向上级争取项目扶持资金,扶持村集体建设冷库、烘烤车间发展粽叶加工,实现了企业带动和村集体自给自足双管齐下的发展模式。下一步,将带领村民把粽叶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以产业振兴吸引更多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创业。”
如今,在蓝山县不少乡镇像犁头瑶族乡这样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富民兴村特色产业,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目前,全县重点发展蔬菜、中药材、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约30万亩,创建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培育1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谱好“治理之曲”
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在蓝山县毛俊镇鹊峰村文明评比宣传栏,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文明典型人物故事和“红黑榜”环境卫生评比活动简报映入眼帘。鹊峰村村委会副主任李节权介绍:“我们村每个月都会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由全体村民投票依次推选出文明典型人物和清洁家庭户,对评选出的榜样除了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外,还利用宣传栏、村广播、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让一个个模范榜样变成传播文明的‘风向标’,教育群众的‘活教材’。”
李节权说:“在农村,村民的传统观念很难改变,为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理念,我前年在为母亲办白事时,按照丧事简办、文明节约的原则,带头压缩白事随礼标准和时间,村民们也纷纷从过去的讲排场、比气派到现在的比家风、比规范行为、比崇德向善,大家思想观念变了,村风村貌也有了很大变化。”
蓝山县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引导各乡镇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结合村情实际,不断修订完善接地气、贴实际、易操作的村规民约;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主题活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谱好“生态之曲”
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初冬时节,在蓝山县百叠岭高山有机茶园里,工人们穿梭在茶园内,忙着给茶树进行修枝、除草,为来年茶叶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该基地负责人雷沅传介绍:“茶园与土市镇、大桥瑶族乡、湘江源瑶族乡、太平圩镇、塔峰镇建立了‘订单式’茶叶种植模式,依托当地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共同发展茶产业。同时,我们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目前,基地年接待游客达3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0多万元。”
“基地离家比较近,采茶和茶园管护的时候都可以来这边务工,一年下来有2万元的收入,感觉挺好的!”62岁的塔峰镇火市村傅春凤开心地说道。
蓝山县充分利用绿水青山资源,在充分保护好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切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