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要闻>> 乡村振兴>>正文内容

城乡如何融合?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怎样振兴?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4年10月23日 来源:农村大众

编者按: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城乡之间具体如何融合?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怎样振兴?在最近召开的首届乡村振兴醴泉论坛上,围绕上述热点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期间,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与会的几位专家,现将专家观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张红宇: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

“不论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农业农村部政法司原司长张红宇在首届乡村振兴醴泉论坛上,作了题为《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主题演讲,针对当下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土地改革热点,张红宇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张红宇认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人地关系稳定。同时,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

把握“三权分置”制度内核,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在严防耕地“非农化”特别是“非粮化”的前提下,推动经营权在更大范围、更长期限内,以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土地经营权。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张红宇在演讲中分析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仍然是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让土地给农民增产增收。在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大农业机械的应用力度,在节约人工成本的基础上,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托管、半托管的形式,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从田间到餐桌的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全产业链服务,形成“传承者兼业+外来者专业”的经营格局。

在谈到构建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张红宇认为,家庭农场要成为农业的基本经营单元,合作社要服务于农业从业者全部产业经营所需。鼓励家庭农场扩大规模,合作社成立联合社。“鼓励各类企业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谈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景时,张红宇表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

郝宪印:以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山东农业强省建设

在本次论坛会议上,山东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郝宪印以《以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山东农业强省建设》为题作了演讲。

郝宪印介绍, 近年来,山东省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这一领域,山东省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比如数字农业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数字鸿沟”现象突显、农业数据价值挖掘不充分等。因此山东必须敏锐抓住数字化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战略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细化实化数字农业推进的思路、重点任务和建设内容,集中各方面资源力量加快补上数字农业突出短板,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强省建设。

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头号工程,打造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的“山东乡村大脑”,力争成为全国数字乡村体制机制改革先导区。借鉴广东、浙江等省经验,省级层面制定数字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数字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浪潮集团、省农担公司大数据中心等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数字农业标志性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创新团队、示范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完善农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制定协同创新的数字信息技术、金融与财税等协同创新激励政策,将农业传感器、智能装备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制定降低农业数字化成本和风险的保障政策。定期发布全省数字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报告和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影响力指数。推出具有山东特色的农业AI大模型“小农人”,对农资、农技、农业科研、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农业数据进行系统梳理,为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加快打造以数据和模型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数智化场景,夯实山东省农业强省建设数字基础。要做强平台载体,集聚数字农业发展合力。以建设全省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契机,构建集“一张图、一个码、一条链、一本账、一张网”和数字化生产、跟踪、监测、监管、治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省数字农业综合平台体系,并整合、用好现有平台,提供接口,降低接入成本。借鉴广东、四川等地经验,依托我省数字农业领域的产业龙头、科研院所、金融保险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成立省级农业农村数字联盟,构建专家咨询机制、信息共享协作机制、科研联合攻关机制,在技术创新、资源对接、金融支持、数字营销、咨询策划、人才培育等方面提供数字农业建设系统解决方案。建议组建“山东省数字农业集团公司”,实施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项目,健全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等全产业链环节的信息采集和智能化处理,推动开发专门的分析服务模型,打造山东数字农业服务商,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农业集团。二要创新试点方式,丰富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将省级智慧农业试验区、数字乡村试点县为载体的农业农村数字化单项试验试点方式,调整为横向上以试验区和试点县为载体、纵向上以区域特色产业链为载体的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双向试验试点,加快建设数字农机、数字畜牧、数字渔业、数字农服、数字农田、数字果园等应用场景,集中打造一批纵横交错的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集中度较高的典型区域和“链通数融”的特色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强以点带面效果,全面推动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

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塑强山东农业强省新高地。当前山东省涌现出蔬菜产业集群、水果产业集群、大蒜产业集群等79个具备较大规模经济优势、技术创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块状经济”。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省农业产业集群整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全产业链融合度不高,缺乏一批具有较强精深加工、商贸流通、品牌引领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数字化赋能,推动山东省优势产业集群数字化,积极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的路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型、数字赋能型、平台服务型、场景应用型等农业数字标杆企业,打造一批适合全产业链发展的数字农业产业联合体,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农业产业集群。

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弥合山东农业强省建设的“数字鸿沟”。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金丰公社、丰信农业、思远农业等一批服务企业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山东省要将数字农业发展的重点逐渐由“卖硬件”向“卖服务”转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和头部企业,形成一批数字农业服务团队,开发出符合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从转型咨询到方案设计,再到实施部署和持续运维在内的全周期标准化的数字农业服务,助推这些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低门槛乃至零门槛数字化转型。

袁红英:“十个突出”要融合并进

在本次论坛会议上,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题,深刻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并重点探讨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实现路径。

袁红英介绍,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将新型工业化这一新引擎纳入工农城乡发展格局,提出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短短半年时间就从“二者统筹”升级为“三者统筹”,这对于高质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长期动力源、促进工农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袁红英认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可总结为“十个突出”。

突出科技创新,以新质生产力塑强融合发展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领域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明显,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需顺应大势,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

突出要素流动,支持更多城市要素入乡返乡。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人才持续外流等问题,要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同时强化财政优先保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

突出就业优先,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完全市民化。因此各地要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素质,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民主协商议事活动和社会事务管理,真正实现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融得进、可持续。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突出平台载体,培育壮大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场域支撑。要加强城乡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关联性耦合性,达到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城乡产业配合得当、互为促进的平衡。重点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田园综合体等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载体,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

突出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建设与产业发展用地高效配置。严格管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优化城乡功能和空间布局,全面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力推动城乡产业链条联动,强化乡村农业与城镇加工业、服务业产业链互补性融合,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引导县域产业集聚发展。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化乡村发展用地保障,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

突出县域单元,强化以县域为单元优化统筹空间。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注重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突出乡镇支点,深化特大镇改革打造统筹发展新增长极。统筹推进特大镇扩权赋能改革,破解“小马拉大车”的结构性困境。

突出城乡共治,一体推进智慧工业、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建设。坚持智慧工业、数字乡村与新型智慧城市一体设计、协同实施,推动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生态相互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用,大幅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突出公共服务,强化资源统筹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突出制度供给,以系统集成深化财政金融户籍土地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机制,促进土地、资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形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杜烽
相关推荐
城乡如何融合?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怎样振兴?听听专家怎么说

“不论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农业农村部政...[详细]

开阳:提升村庄环境“颜值” 绘就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开阳县依托气候资源,以“候鸟式”民宿为基础,按照宜居、宜游、宜养原则,分类推进旅居产业发展。在“622+1”水东乡舍模式基础上,探索形成双流三合“8+1+N”、南江乡“725+5”零散民宿等多...[详细]

三大道路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提速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乡镇便捷通和邻县高速通“两通工程”完成投资约70.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5.3%,建成泉南高速公路改扩建清流县桐坑互通等3个互通项目、梧桐服务区等7个服务区出入口工...[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