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养殖项目年产值900万元,蛋鸡养殖项目年产值5700万元,水果种植项目年产值1200万元……”在日前举行的村支书“擂台比武”现场,王庄乡小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仕飞自豪地细数“家底”。产业的多点开花,让曾是国家一类贫困村的小坡村向“亿元村”迈进。
小坡村的巨变是清镇市成功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清镇市坚持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深入实施“筑固工程”,以“五个一”行动总揽基层党建,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全市10个村和2个乡镇探索推进“村集体经济+其他经济主体”的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高位谋划 健全“三个体系”
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近年来,清镇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重要抓手,通过健全“三个体系”高位谋划探索村集体经济“1+1”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将试点内容作为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一号工程”。
——健全制度机制体系。印发试点工作方案和“三资”及财务管理制度,配套出台103条措施,组建综合协调、经济指导、法务保障3个工作组,实行试点“三包保”机制,形成一套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制度机制体系。
——健全工作责任体系。把试点工作纳入党建成效考核,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并把试点工作作为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的规定动作。
在“三个体系”的“保驾护航”下,截至目前,清镇市共整合各级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撬动社会、金融等各类资本2.3亿元助力乡村振兴,10个试点村正有力带动其他22个村同步发展。
高标推动 探索“四路同进”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清镇市形成了“组织领路、能人探路、农民跟路、抱团上路”的“四路同进”共富发展模式。
——组织领路是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牵头开展、指导实施、监督落实,确保混合所有制公司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正常运转、健康运营。
——能人探路是前提。吸引在外发展的精英回乡参与项目建设,因人就势在全市181个行政村全部组建乡贤志愿服务团,为乡村产业振兴增动力;以“政银”干部互派为切入点,择优选派9名年轻干部进行“全脱产”双向随岗交流,为乡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金融支持;通过搭建“校地合作联动、共谋乡村振兴”平台,从贵州(清镇)职教城9个职业院校选派108名村集体经济发展顾问到试点乡镇、试点村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村民跟路是关键。村民根据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参与利润分配,既可以获得工资“保底收益”,又可以作为“股东”参与分红,充分激发群众跟路的内生动力。
——抱团上路是保障。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业联营、股份联心、责任联担、利益联享”的运营模式,从而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
高效落地 培育“五金农民”
投资变“股”、财产变“租”、劳务变“薪”、产品变“现”、资助变“奖”,卫城镇犀牛村的“五变”催生了“五金农民”。2022年,犀牛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15%的农民因“五金”增收,全村人均收入突破两万元,成为清镇市首个村集体经济分红的“榜样村”。培育更多“五金农民”成为清镇市发展村集体经济“1+1”的“风向标”。
——引导农民入股培育“股金农民”。2022年,清镇市引导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入股经营主体,承包地入股达93762亩,29198户95393人变股东,实现分红7507.4万元。
——盘活农村资产培育“租金农民”。利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省级改革试点政策,鼓励农户推进土地流转和闲置住宅盘活,农业生产不断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鼓励就近务工培育“薪金农民”。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打造粮油、蔬菜、蛋禽保供基地,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难题。
——引入市场化运营培育“现金农民”。发挥供销系统作用,推进培育家庭农场43家、特产合作社26家,清镇黄粑、红枫山韵茶、金秋梨、林下土鸡等67种农特产品不断“出山”。
——推动收益共享培育“奖金农民”。各试点村均运用集体经济资金池,围绕“五治”等乡村治理中心任务,采取“红黑榜”“末位整顿”等方式,细化村民“积分制”管理办法,让村民享受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谋篇布局,以更实的办法举措破难治弱,推动清镇市村集体经济取得新成效。”清镇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