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聚焦>> 乡村振兴>>正文内容

新农人“强村助农”模式绘就武汉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3年09月22日 来源:新华网

能人返乡,大学生到村,农民工回村,“土专家”兴村……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推进“三乡工程”“乡村合伙人”“农民教育培训”等强村助农策略,大批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返回广袤农村,一个个“实体强村”如雨后春笋冒出,展现出一幅村庄美、村民富、村集体强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能人返乡”让农村实力和机遇倍增

鸡鸣犬吠、炊烟袅袅、池水清澈、修竹成林……地处武汉市江夏区最边远角落的海洋村,仿若一片“桃花源”。

图为海洋村处处皆景。新华网发

如今的海洋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示范村、江夏区十大“最美生态村湾”。然而,11年前,地处偏远、土地贫瘠的海洋村是远近闻名的“空心村”“贫困村”。

那时,从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北京奋斗40余年的企业家杨驰升看到了家乡的落后。他返乡成立了武汉阳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近3000亩抛荒土地,投资近2亿元,打造了“湖泗漍·海洋村生态养生谷”。

11年精耕细作,海洋村变美了,村民变富了。

海洋村党支部书记郑健说,村里有43名村民在海洋村生态养生谷工作,每个月还有约150人次临时用工,人均月可增收约3000元。此外,养生谷项目还给村里每年带来2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破房”变新房,荒田变花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民房变民宿,乡村变景区……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姚集街杜堂村曾经也是省定贫困村,如今变成了美丽的小康村。这一重大变化与杜堂村第一书记、木兰花乡景区董事长葛天才息息相关。

葛天才早年在外打拼,经营着一家建筑劳务公司。2014年,他回村担任第一书记,成立了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迅速完成了5个自然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257户农房立面统一改造,村湾面貌焕然一新。

图为杜堂村“木兰花乡”景区不夜城广场一角。新华网发 陈雪莹摄

他还采取市场化运作方法,流转了杜堂村及邻近三个贫困村共7000余亩土地,种植花草苗木,植入旅游元素,坚持走农旅结合、综合经营的路子。

2017年,杜堂村成立了湖北省首家村一级集体经济旅游业合作社——武汉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村里113户农户的闲置房屋入股,定向经营农家乐、民宿、文创、商业等业态,村民按股分红。2018年2月,合作社首次分红520万元,户均3万多元。

随着景区的发展,杜堂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据悉,近年来,武汉市先后实施“三乡工程”“乡村合伙人”计划,开展“在外能人大走访”活动,吸引近千名有产业、有资金、有项目的人才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

大学生职业“新农人”让农村充满活力

皮肤黝黑的张朝,黑框眼镜后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老家广西,毕业于武汉大学,现在是江夏区山坡街光华村的一名“新农人”。

2008年,从武汉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张朝开始创业。几年来,通过做淘宝电商获得了一些积累。

“农村天地广阔,做实事还是要扎根农业。”2016年,在父亲的激励下,张朝在光华村流转了400亩土地,成立了武汉佰果冠果业公司,正式开始农业创业。

从家乡引进砂糖橘,试种梨树、桑葚,酿造橘子酒……创业过程中,张朝不断学习和尝试。几年摸索,确定了“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就业”的运营模式。

目前,公司柑橘基地及配套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临时用工累计超过1万人次。

“砂糖橘产业给光华村每年增加了8万元集体收入,解决了周边50多名村民就业问题,还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指导。”光华村党支部书记付开华说。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湖北省“十佳农民”……张朝在乡村大地上实现了完美蜕变。

在武汉,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

武汉市东西湖区武汉渔水情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董事长秦银华号称“巾帼鱼王”。

2018年,秦银华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创新项目”在武汉留汉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有了新技术加持,她的公司逐渐发展形成苗种、养殖、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周边300多家养殖户,形成总面积3000多亩的规模化养殖基地,渔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

黄陂区程岗村的易心慧是名“90”后,4年前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辞职返乡创业。她建起了家庭智能养鸡场,开网店帮村民销售农产品,带动周边百余户农民做起了电商。“用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去管理农庄”是易心慧的梦想。

乡村创业大学生硕果累累的背后,是武汉市各级农业部门的筹谋规划。

2015年开始,武汉市就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培训近13万农民。此外,持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连续举办三届留汉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326个,孵化出大批大学生创业人才。

一大批高素质“职业农民”的涌现,为武汉市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产业实体的壮大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村创业“土专家”是乡村建设“领头羊”

白天头顶草帽穿梭于鱼塘、山坡间,晚上以“导师”身份出现在“曾哥农场”抖音直播间为全国各地养殖户做技术指导……武汉市新洲区旧街石堤河村家庭农场主曾向朋有着“教授级”农场主的称号。

今年6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首次为农业生产一线的10名乡村农业技术人才(又称“土专家”)颁发职称聘书,曾向朋获聘高级农艺师,是武汉首批“土专家”中最年轻的“副教授”。

图为曾向朋家庭农场正在撒网捕鱼。新华网发 陈雪莹摄

2008年,在外务工的曾向朋返乡养殖黑山羊,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摸索,最终建成一座基于“草场养羊+羊粪肥田+水草喂鱼”生态绿色种养的家庭农场。目前,农场的特种鱼养殖和黑山羊毛利润均超百万元。

此外,他还开了直播间,给有需求的养殖企业、合作社做鱼疾病预防、智能养殖等技术指导,每个月可收入1万元。

曾向朋说,他的家庭农场吸纳了周边30多位村民从事种养殖、配货、入库、包装、消毒等链条上的工作。除参与农业生产获得报酬外,村民还能免费接受种养殖技术培训。

在隔壁宋寨村,回村创业的曹桂园夫妇则做大了甜蜜的“桃胶”产业。

2013年,经营水果店的曹桂园夫妇偶然发现了生产销售桃胶的商机,于是,回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桃树。几年摸索,夫妻俩从毫无经验的“门外汉”变成了种桃能手。

图为工人挑选晒干的桃胶。新华网发 陈雪莹摄

2016年,他们成立了武汉宋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扩大种植面积,优化经营模式,基地发展到了近3000亩。他们还注册了“宋桃”商标,开发了桃胶、黄桃罐头、桃花酒等系列产品。

“目前宋桃产业园总规划面积已达1万亩,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我们想把桃子研究透,做成全产业链,让宋桃基地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典范。”曹桂园说。

从孝感汉川嫁到蔡甸区侏儒山街薛山村的王敏,被称为“藜蒿女王”。她不仅是武汉市首批中级农艺师“土专家”,还曾获评“武汉英才”称号。既是种植能手又是销售精英的王敏,年可实现产值近千万元。

“我们从20万元本钱,承包30亩地,建大棚种植藜蒿开始,摸索、研究、实践,一步步提升藜蒿的出产品质,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

图为薛山村逐梦田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人摘拣藜蒿。新华网发 陈雪莹摄

2013年10月,蔡甸藜蒿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11月,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蔡甸藜蒿”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据介绍,2020年,王敏和50位村民联合成立武汉逐梦田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实施“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电商”的订单农业双赢模式。去年,合作社被评为武汉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们建设和美乡村的根本目标。目前,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村湾面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成为干事创业的火热天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将继续全面系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切实抓好学习、运用、推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潘晶晶
相关推荐
新农人“强村助农”模式绘就武汉和美乡村新画卷

能人返乡,大学生到村,农民工回村,“土专家”兴村……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推进“三乡工程”“乡村合伙人”“农民教育培训”等强村助农策略,大批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返回广袤农村,一...[详细]

乡村振兴班列乘“丰”出发

“有了乡村振兴粮食专列,公司运费至少可以节省一半。”当天上午,阜南县当地的粮食贸易商董金山特意来到现场,这趟粮食专列正是他所在公司下的订单。董金山告诉记者,在没有开行乡村振兴粮...[详细]

坚持党建引领 助力乡村振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高质量的农村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组织保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