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市农业农村委主任2023年二季度例会召开,公布了我市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绩单”,其中4项数据格外抢眼——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农民经营净收入增长9%,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夏粮产量增长1.3%,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8.4%,比全国高28.3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向上向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梁平区明达镇红八村,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稻田
为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委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牢牢守住“三条底线”,大力实施“四千行动”,着力提升“三化”水平,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力促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努力在建设农业强国中贡献重庆力量,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展现“三农”担当。
“从指标上看,综合指标基本实现年初目标,一产业指标全面增长,二产业指标承压前行;从行业上看,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业基本盘持续夯实;从区县上看,基本形成‘紧盯目标、聚焦重点、务实举措、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发展成效明显。”该负责人分析说,“上半年‘三农’成绩可圈可点。”
丰都县高标准农田
夏粮丰收在手
粮食安全进一步夯实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
一串夏粮丰收的数据足以让我市农业生产者为之兴奋和自豪——数据显示,全市夏粮播种面积563.3万亩,同比增加3.3万亩、增长0.6%;亩产达220.1公斤,同比增加1.5公斤、增长0.7%;产量124万吨,同比增加1.6万吨、增长1.3%。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
此外,油菜播种面积445.4万亩、亩产137.1公斤、总产61.1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十六连增”。
然而,农业生产迎来“开门红”并非一件易事。
面对今年前期春旱、病虫害频发叠发重发、暴雨洪涝灾害、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为牢牢守住守好粮食安全这条底线,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一线指导生产,全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
比如在春耕生产“第一仗”中,我市统筹调度农药、种子、化肥、农机等农资装备;选派农技人员、产业专家开展选种、购种、田间管理一线指导等服务;3D打印播种技术、无人驾驶农机、淹水直播等一批新装备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助力农业节本增效,单产提质攻关。
为将强降雨、病虫害对农业的损失降到最低,我市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农业技术指导,提醒农户提前采取开沟、覆膜、施肥、施药等措施积极应对,并第一时间指导灾后生产。尤其是6月以来,在水稻“两迁害虫”发生范围广、增长快的情况下,我市组织近200名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田间普查和系统调查上万人次,通过2—3次大面积防控,稻飞虱现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全市大春作物种植面积2378.6万亩、同比增加4.3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预计为51万亩,超过国家下达任务。”市农业农村委粮油处相关负责人说。
接下来,全市将及早谋划晚秋生产,组织各地及早组织种子、肥料等农资,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秋马铃薯、秋荞等晚秋作物生产,筑牢全年粮食生产最后一道防线,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
此外,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上半年,蔬菜、畜牧、渔业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全市生猪出栏979.1万头、同比增长4.4%,牛出栏15.3万头、同比增长4.3%,羊出栏175.2万只、同比增长0.6%,家禽出栏10788.9万只、增长2.6%;蔬菜播种面积628.6万亩,产量1222.2万吨,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3.7%、56.9%;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0.5万吨,同比增长4.99%。
农业产业提质
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抓好粮食安全的同时,我市乡村产业也迎来蓬勃发展。
今年8月,2023中国“大巴山药谷”产业高质量发展暨中药材GAP推进大会在城口举行。会上,“大巴山药谷”中药产业联盟成立,同时建立了“大巴山药谷”中药产业联盟专家智库,聘任12位专家为“大巴山药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大巴山药谷”的打造只是我市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提出升级打造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集群,并出台“黄金十条”政策,助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为给我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汇集力量和智慧,在6月举行的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上,市农业农村委主办了果蔬茶、肉蛋奶、中药材3个高质量发展沙龙,邀请市内外专家及企业分享观点、交流碰撞、洽谈合作,为我市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助力。
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参会嘉宾参观特色农产品展区
与此同时,为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上半年,全市成功创建以水稻、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永川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生猪、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合川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数据显示,上半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6.33亿元,增长4.5%、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国第8位、西部第6位;全市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1.61亿人次,实现经营收入626.38亿元,同比增长12.6%、22%,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95.7亿元,同比增长15.1%。
汇达柠檬鲜果分级生产线
此外,在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今年来,我市坚持延产成链、集链成群,清单化推进脱贫地区重点产业链建设,截至今年上半年,14个脱贫区县新认定市级“一村一品”示范镇3个、示范村64个,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54家,更好带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壮大。
改革成效显著
强村富民让农民腰包更鼓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市不少区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胆创新,将许多闲置的、无形的资源变出了价值。
如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将风景资源以495万元折价入股,其中包括河堤、夫妻树、观光步道等景点、设施,与一家企业合作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三变’改革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我市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路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更多农民享受改革红利。
此外,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今年,我市将强村富民促增收作为“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的首要举措,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奉节县平安乡曾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现在这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乡镇。2018年以来,乡里开始探索经营主体与农户联营的模式,让农户至少具备流转土地固定红利、惠农直补、财政资金持股红利、本土务工四大增收渠道,农民不仅变成了股东,还增加了收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73%,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达到47%,巴南、沙坪坝、梁平、城口、垫江、武隆、石柱等7个区县已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全市交易额3.48亿元。
黔江区油菜花似海,山村美如画
全力冲刺下半场
交出满意“三农”答卷
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交出亮眼“成绩单”,但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挑战和压力不小,一是农业防灾减灾形势较为严峻;二是部分行业运行较为困难;农业预算资金执行进度滞后。
“要交出满意的‘三农’答卷,就必须再接再厉,全力冲刺下半场,重点是要抓细重点指标,抓实重点项目,抓深重点改革等。”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第一产业增加值方面,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挖掘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的增长潜力;在农民收入方面,稳住经营收入、转移收入,拓展务工收入,开发财产性收入,同时密切关注低收入农户、低收入脱贫户、低收入监测户,制定促增收专项方案。
在粮食生产方面,重点抓好秋粮生产,打好晚秋生产关键一仗,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重点抓好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对一帮扶指导,恢复生产、促进增长;在集体经济收入方面,重点加强低收入村的精准帮扶指导。
扎实推进“四千行动”,抓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
以强村富民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实施“一统七改”,即健全党建统领体制机制,推进村级规划管理机制、农业“标准地”、强村公司、激活农村建设用地、“三变”和“三位一体”、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渝农数字赋能等改革,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