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破局:从沉寂“空心村”到活力“网红村”
宁波东钱湖畔的城杨村,依山傍水,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溪流穿村而过。如今,这里游客如织,咖啡香气与欢声笑语交织,村民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满足。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村庄日渐凋敝,缺乏生机。
转机始于202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团队驻村指导,以“艺术振兴乡村”为理念,为城杨村注入全新活力。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融入村庄肌理的改造力量。从墙绘到景观小品,从公共空间设计到生态修复,艺术让村庄“改头换面”。
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在人心。村民的思想观念悄然转变,从被动旁观到主动参与。99岁的老奶奶主动为游客送西瓜解暑,孙红薇阿姐无偿捐出自家精心养护的花卉美化村庄,应明菊阿姨自觉拆除多年违建,陆昌乾更是将一栋400多平方米的别墅无偿提供给村里作为公共活动空间……这些自发行为,正是文明乡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体现。
随着“网红墙绘”“溪边咖啡馆”等创意项目落地,游客纷至沓来,“空心村”成功转型为“网红村”。乡村活力被激活,也吸引了创业者的目光。
城杨村艺术地标
“村咖”兴起:本土青年返乡创业记
杨佳宁是土生土长的城杨村人。30年前,他的母亲曾在此经营一家点心店。后来,他外出求学、工作,离开了家乡。但城杨村的蜕变,牵动了他的“乡愁”。
看到村庄的潜力,杨佳宁决定“回家”。他将自家10多平方米的老屋重新设计装修,开出了村里第一家咖啡店——“你好鸭·城杨”。凭借独特的乡村氛围和优质的产品,咖啡店迅速走红。
抓住“村咖”风口,杨佳宁乘势而上,陆续在村中开设了6家咖啡店。他说:“我想用一杯咖啡,把家乡的美和故事,分享给更多远方的客人。”杨佳宁的回归,是城杨村吸引人才回流的缩影,也为村庄注入了年轻化的商业活力。
游客在窑炉面包店打卡拍照
文明生金:从“输血”到“造血”的经济跃迁
清晨,城杨村山谷中,一座依山而建的古朴窑炉升腾起带着麦香的炊烟。主理人朱芷怡和团队正用枣木柴火烘焙面包,醇厚的香气吸引游客早早排起长队。这家名为“é la vita”的窑炉面包店,已成为城杨村新的流量担当。
朱芷怡坦言,选择城杨村,正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生态本底和日益浓厚的文明乡风。而她的成功,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乡村CEO朱金丹。
2024年,浙江省启动“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旨在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爱乡村的复合型人才。朱金丹成为鄞州区首批受聘的乡村运营规划师。她凭借丰富的文旅运营经验,为“é la vita”等新业态精准引流,策划活动,打通线上线下渠道。
在朱金丹的统筹运营下,城杨村的业态不断丰富:主打山野时令的精品农家乐、由老屋改造的文艺民宿、展示非遗手艺的工坊、刺激有趣的水上漂流项目……一系列根植本地、富有创意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夏天新开的水上漂流项目,更是成为新的热门打卡点。
更重要的是,村民们从“等靠要”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创富者”。65岁的村民杨成忠和妻子经营着一家炒面店,游客络绎不绝,年收入增加了数万元。此外,他还在村里的民宿兼职保洁,实现了“家门口”多份增收。
为帮助村民拓宽销路,朱金丹还组织起“乡村直播间”,带领村民用宁波话和普通话拍摄短视频,宣传村里的农家乐和特色产品,线上口碑迅速建立。
游客在城杨村溪水里游玩
双向奔赴:文明乡风的温情与力量
“爷爷家的宝贝”展区,陈列着村民捐赠的老农具、旧生活用品。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物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唤醒代际情感的“文化脐带”。一辈子做木匠的杨纪岳,用他的手艺精心修复和陈列这些展品,让展区本身也成为一道风景和打卡点。
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情,在城杨村随处可见。创业者初来乍到,村委会和村民在办证、装修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村民日常也会热情地给创业者送上自家种的玉米、土豆。而创业者们也在朱金丹的组织下,每逢节日为村里的老人送去面包、牛奶和慰问金。
朱金丹欣慰地说:“文明乡风不仅让村庄‘美了面子’,更‘活了里子’。” 正是这种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的文明氛围,营造了宜居宜业的优质环境,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新业态入驻,为城杨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从艺术破局到人才回归,从业态创新到村民共富,城杨村走出了一条以文明乡风为内核、以艺术赋能为路径、以市场运营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新路。在这里,“烟火气”与“文艺范”交融,“看得见的山水”与“记得住的乡愁”共生,一幅“内外兼修”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