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郏县,平畴沃野丰收在望,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村民满面幸福笑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幅产业兴、环境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在古老郏邑大地渐次铺展。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强力引擎”
位于郏县堂街镇上李村的红牛养殖场,500多头郏县红牛在牛棚里吃着草料,个个膘肥体壮,毛色红亮,精神头儿十足,时而发出“哞-哞-”的欢叫。提起养牛,养殖户李付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是从2018年开始养殖郏县红牛的,最初养了40多头,感觉效益还可以。政府扶持力度大,规模也一年一年不断扩大,现在存栏有500多头。咱村养郏县红牛的还有好几个大户。”
郏县红牛因原产郏县、毛呈红色而得名,是全国八大黄牛品种之一,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22年,郏县红牛入选全省首批农业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实现由资源型经济向特色经济发展的转变。
郏县通过项目建设、龙头带动,引领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据该县红牛服务中心张文标介绍,截至目前,郏县已建成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98家、散养户1300余户、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郏县红牛保种场和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1个,总产值达50亿元。2022年4月,郏县被列入全省养牛大县培育县,红牛产业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李口镇蔬菜种植基地小昝庄村,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该村党支部书记昝付营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村有18座大棚和1座智能蔬菜育苗温室。户有增收渠道,村有致富产业,常年种植瓜果蔬菜,近百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通过果蔬产业增收致富,去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
小昝庄村是郏县以绿色果蔬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目前,郏县绿色设施农业及特色果蔬菌产业年产值20亿元以上。全县创建云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个,获批“两品一标”企业12家27个产品、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18个、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2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1个。绿色种植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效能不断显现。
郏县种植烟叶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烟叶种植基础牢固,是全省烟叶种植核心县、全省浓香型烤烟核心引领区。郏县烤烟获批“山儿西烟”注册商标,是目前全省唯一烟草行业区域品牌,被列入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名录。烟叶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涉及12个乡镇236个村,总产值超5亿元。
近年来,郏县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确立以红牛为主的优质肉牛饲养量10万头、烟叶种植面积10万亩、绿色设施农业及特色果蔬菌种植10万亩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全力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产业。
优美环境擦亮乡村振兴“幸福底色”
立秋已过,秋高气爽。走进李口镇东北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街道,娴雅舒适的农家小院令人心旷神怡。穿村而过的无名河下游建起了一道高达4米的气盾坝,宽阔的水面碧波荡漾,河岸栽植的美人蕉和月季花娇艳欲滴,紫薇花在枝头绽放,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让这个地处中原的村庄平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韵致。
“这河治理得真好,政府为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大实事,修了路又建了小游园,舒心得很。一些小媳妇小妮们经常在河边公园拍抖音、跳舞。现在的环境真是太好了,水有灵气啊。”今年75岁的东北村村民李朵高兴地述说着村庄河流发生的变化。
时间倒回到2年前,无名河环境问题是该镇的“老大难”。该镇当时分管环保工作的谢战军深有感触,他说,以前河道里杂草丛生,水蓄量小,水质发黑发臭。尤其是夏天,气味难闻、蚊虫多,群众不敢开窗户。村民不断上访、投诉,镇政府每年都出动钩机清理杂草污泥,也是治标不治本。通过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建设,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过去的“龙须沟”变成了现在的景观河。
整治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郏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为抓手,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努力打造干净、整洁、文明、舒适的乡村环境,擦亮乡村振兴“幸福底色”,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足“水”文章。郏县以水系连通、水美乡村项目建设为支撑,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升级版。目前该县顺利完成水系连通暨水美乡村建设全国试点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8亿元,对堂街镇、李口镇、姚庄回族乡3个乡(镇)境内的杨柳河、运粮河、倒流河、芝河、无名河5条干流15条支流共93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人文景观建设等措施,修建生态骑行绿道、健康步道、水上栈道、回廊景观带共18公里,修建起生态湿地、游园等健身休闲精品区等人文景观节点14处,实现了水系连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水系沿线的3个乡镇29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直接受益。郏县实施广阔渠提质增效项目工程,清淤疏浚渠道32.99公里、建设水闸、桥梁、渡槽、倒虹吸等配套建筑设施136座,广阔渠引北汝河水自西向东贯通县域北部5条河流,肖河、叶河、犟河、胡河、蓝河全部成功蓄水,再现碧波荡漾美景,既提高了灌溉效益,又美化了人居环境。
做好“绿”文章。郏县开展四旁(路旁、水旁、村旁、宅旁)绿化,实施空地插绿,推进庭院增绿,打造微景观,提升乡村颜值。走进冢头镇秦楼村,随意能看到一幅幅景美如画的乡村宜居新图景:农舍庭院花香四溢,街巷村道花木扶疏,风摇影动,鲜花绿草令人赏心悦目。
乡村人居环境的“颜值”和群众的“幸福值”双提升。2021年以来,该县谋划实施了“百村千巷万户”示范创建活动,计划利用4年时间,每年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社区)100个、示范街(巷)1000条、“五美庭院”1万户,实现全部乡镇(街道)创建成为人居环境全域示范乡镇(街道)。截至今年7月底,郏县377个行政村已成功创建人居环境验收示范村197个、人居环境达标村232个,评选“五美庭院”18830户。姚庄回族乡、黄道镇、广阔天地乡、龙山街道、东城街道等5个乡镇(街道)创建成为人居环境全域整治示范乡镇(街道)。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在秋日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冢头镇蓝河李渡口村段河面波光粼粼,河畔树木青翠,花开娇艳,田园风光让人深深陶醉。
李渡口村历史悠久、传统格局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着“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美誉,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是“万里茶道”的节点和水运枢纽,拥有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等多张亮眼名片。乡村旅游让这个曾经繁华的古村落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李渡口村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了,村民利用闲置资源发展民宿和农家乐有了稳定和可观的收入。“现在村子变美了,游客也多了,来体验乡村生活和风土人情,享受着闲适与宁静,我们村经营的农家乐和民宿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越来越多农户享受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红利。去年,我们村被评为河南省AAAA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年逾花甲的村党支部书记李付营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也让堂街镇临沣寨更有“范儿”。临沣寨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依托文旅融合发展机遇,村容村貌和乡村旅游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栽植的各色苗木姹紫嫣红赏心悦目,村庄环境更加美丽宜居宜游。临沣寨护寨河上新建9座拱桥,码头、绿地、游园、健康步道、红石寨墙连为一体,游客既可寨内探秘,也可“舟”游古寨。该村51岁的村干部赵松涛面带微笑地说:“我们村每年吸引周边县市近百万人次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村集体盘活了闲置资产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每年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多的村民也因此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得益于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古迹和众多的传统古村落文化,近年来,郏县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旅游业态、塑造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和美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一是系统谋划、前瞻布局、整体推进。该县成立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工作专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标准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全县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定位、战略目标、发展路径、重点项目等。二是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塑造文创特色品牌。该县立足游客消费需求,深挖乡村文旅资源文化内涵,全县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串珠成链。三是抓牢抓紧项目建设。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不断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以来,该县谋划文旅类项目32个、总投资36.639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6个、总投资17.849亿元。
“下一步,郏县将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五个振兴’,突出党建引领赋能,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打造富有郏县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平顶山市委常委、郏县县委书记王景育说。(郏县县委宣传部 肖应辉 宋佳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