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数字乡村>>正文内容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月31日 来源:云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全面准确地剖析了数字时代发展动能的样态特征与内在本质。新质生产力越来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创新源泉。数字乡村建设是主动适应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新质生产力不仅突出科技创新驱动的变革动力,亦有赋能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功能。云南先后出台了《“十四五”数字云南规划》《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文件,指导新质生产力以高技术性、高创新性、高效能性、高价值性、绿色融合性之势融入数字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为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激发了新动能。

数实结合优化结构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蕴含的新技术、新要素、新手段、新方法能够催生新产业,并通过数字技术与产业双向交互融合,赋能乡村数字化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带动乡村振兴繁荣。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就是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立足乡村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特色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巩固乡村传统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是忽略和摒弃传统产业,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瞄准走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接续平稳转换。云南坚持“三个定位”,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引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以实现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成大树”、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的发展思路,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迈出新步伐。二是探索乡村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发展方式,加快乡村产业朝高端化方向发展。云南抢占数字乡村建设的新领域、新赛道,科学推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将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发展作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口,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注重科技创新,持续探索和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确定“1+10+3”重点产业发展战略,聚焦产业需求,开展品种选育,关键技术集成等。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六项行动”,整合乡村文化、旅游、健康等资源,打造“名村+旅游”“农业+沉浸体验”“文化+节庆活动”等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出一批具有云南乡村特色的康养旅居、休闲度假、研学旅行等农文旅融合新项目。这些举措有效突破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桎梏,强化了乡村产业链协同合作,推动特色产业链、新兴产业链融合发展,数实结合,着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为云南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完善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数字技术应用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只有夯实科技创新发展的数字化基础,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以技术优势赋能数字乡村建设。一是做好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云南出台了“数字云南”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和“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切合实际地明确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并把逐步加大资金投入纳入整体规划,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二是全力提高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对乡村传统老旧的设备设施进行淘汰处理,对可以进行改造的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和分类,并进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强化交通、电网和农业建设等多位一体的智慧乡村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数字交通、数字电力、智慧农业等新型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保障。为积极推动乡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云南全面部署和日益推进乡村网络、基站、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三是打造城乡新质生产力发展共同体,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新格局。智慧城市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信息化、数字平台建设与运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云南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进程中,借助智慧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优势,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心城区总部研发+外围城区制造基地”“中心城区孵化+外围城区产业化”等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把数字乡村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城乡数字化建设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把培育新质生产力和补足乡村数字资源短板相结合,有效弥合了城乡的“数字鸿沟”。

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打造一批新质人才

新质生产力丰富了劳动者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渠道与模式,为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使劳动者更适应乡村未来发展需求。一是健全乡村数字化人才教育体系,为打造与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质人才提供多样化资源。云南着力搭建乡村数字人才培育的“四梁八柱”,因地制宜确定乡村数字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通过创建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云南特色科技小院和院士工作站,加快打造乡村数字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头雁”项目以培养数字乡村建设管理者和带头人,力争每个村都培养3至5名致富带头人,提升乡村整体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开创“云岭农科110”创新服务平台,定期开展数字技术培训讲座,激励乡村群众参与数字化技术学习和应用,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数字能力提高,依托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平台,实现乡村数字人才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二是通过健全评价体系、完善分配制度、畅通流动渠道、强化激励引导等方法积极引进乡村CEO,运营和管理村民资产及业态。云南启动“百团千员助农增收”三年行动计划,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赴全省各地开展科技服务,引导城市新质人才向农村和偏远地区流动。2021年4月以来,云南在全国首创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实施,逐步破解乡村人才发展存在的“马太效应”,确保既要“引得进”也要“留得住”,充分激发新质人才投入数字乡村建设的创新活力和奋斗热情。三是充实与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相匹配的新质人才储备库。云南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多方协同合作,如2024年云南开展的“彩云英才荟”“人才助县域经济、科学促农民丰收”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共建新质人才储备库。发挥云南省内外涉农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展数字技术在乡村的推广和应用,以培养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及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中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前瞻思维能力的新质人才为切入点,加强现代数字化技术与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实际相融合的新质人才储备。

有效整合要素资源 优化乡村要素配置方式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农业和非农业、乡村和城市、发展和安全、经济和生态、政府和市场等诸多关系,构建生产要素、资源要素、市场要素和社会要素等协同作用机制,有效整合配置要素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要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数据挖掘、数字汇总、数字定价、数字确权、数据跨境流动的体制机制,推进数字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数字技术服务质量。云南加速布局“大数据中心”,打造滇西、滇中、滇南、滇东算力集群,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既发挥智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又增强智慧城市和乡村数字化建设的协同性,推动区块链、云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逐步深入乡村。要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既要畅通乡村生产要素向城市要素市场流动的渠道,更要鼓励更多的城市优质劳动力、管理、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等重要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投入数字乡村建设。云南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要素配置上下功夫,通过调整优化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要素结构,形成以高素质劳动者、富含数字智能特征的劳动资料以及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等“三新”要素的整合重组,用最优“组合拳”加速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夯实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责任编辑:杜烽
相关推荐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详细]

从“中国蔬菜之乡”到“数字沃土”:寿光新农人借力快手跑出农业现代化加速度

春耕时节,“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迎来了一场聚焦新农人及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交流会。3月27日,“2025数字乡村新农人发展交流会”在山东省潍坊寿光市召开。政府领导、学界专家、快手三农...[详细]

济南联通以数字画笔,绘就“最美乡村”崭新画卷

济南联通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号召,锚定数字乡村发展目标,以信息化优势驱动引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公司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样板,2025年1月,济...[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