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农业强省。自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天然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聚焦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围绕“10+3”产业体系,把支持粮食生产、助力乡村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按照“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布局,持续优化产品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兴文县地处云贵川交界处,自然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多,是远近闻名农业大县。“四化同步,城乡融合”示范试验区建设带来巨大战略发展机遇,但也长期面临着金融服务供给薄弱、协同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
按照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坚持全方位支持“三农”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定力,兴文农商银行坚持党建引领金融发展,近五年累计投向“三农”领域贷款198亿元,金融服务惠及6.4万“三农”客户,精准灌溉金融活水,为助力兴文县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作出贡献,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地位有力彰显。
一、举旗定向:坚定不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强化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政治保证
兴文农商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维护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
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绝对领导,突出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将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把高质量发展纳入中心组学习会、专题研讨会,将各级党政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具体行动,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金融服务工作。
坚持学思践行,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兴文农商银行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通过党委会“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形式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开展读书班、培训班、研讨班。联系实际找准发展之策,先后制发《关于高质量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等工作纲领,列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等10大课题,深入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找准新时代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同频点和切入点。
二、激活引擎:精准发力五大振兴
(一)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是助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立足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兴文县“1+3+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兴文农商银行对标实施“兴农贷”金融服务工程,积极支持村级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涉农贷款余额5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60.87%,同比增长15.40%。以战略合作模式切入县域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布局,支持智慧农业平台搭建,为园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授信等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做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金融保障。围绕“粮袋子”“菜篮子”等农产品稳产保供,投放粮油、生猪等产业链贷款,紧盯春耕、夏播、秋种等关键农时,共投放粮油、生猪等产业链贷款266笔,金额2.73亿元;紧盯春耕、夏播、秋种等关键农时支持贷款1461户,金额3亿元,全力服务保障生产。
三是全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文农商银行持续三年对县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面摸排授信,累计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94个,金额2.93亿元,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
(二)以人才振兴为着力点,全力培育优质企业
一是金融助力“聚”人才。通过金融配套政策支持,引导如兴文县润亿澳龙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外出人才返乡,累计向返乡人员等投放创业担保贷8286万元,破解乡村振兴“谁来干”“钱从哪来”的难题。联合县委组织部积极参与苗乡人才“归巢”计划,向贫困大学生提供专项工作实习机会,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9577笔,金额10250万元,全力支持培育乡村后备力量。
二是队伍建设“强”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通过“兴青年”熔炼计划、中层干部提能计划等战略培养方式,确保专业上提升、情感上贴近、服务上用心,积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金融服务队伍。三是用心服务“育”人才。丰富服务方式,以“一村一活动”“一月一主题”特色服务为载体,在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开展农技知识讲座、“村民义剪”、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直播带货培训等特色便民服务,今年已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进村组、进田间等各类活动35期,培育服务4万人次。
(三)以文化振兴为落脚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提升
一是助力信用文化建设。紧紧依托地方政府平台,开展以“党建共创、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为主题的专项工作,深入推进“走千访万”“整村授信”工程,推进农村信用等级评定,引导建立“知信、用信、守信”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目前已评级授信160个行政村,采集农户信息3.57万户,评级授信1.78万户,授信金额23.71亿元,农户经济档案建档率47.10%,农户用信有效覆盖率48.36%,信用环境进一步净化,信用体系建设提档升级。
二是助力数字文化推广。兴文农商银行把数字金融服务作为强有力抓手,积极推广“蜀信e”系列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进一步增强农村普惠金融可得性。整合辖内“苗乡牛肉”、方竹笋等特色农副产品,入驻“蜀信e·惠生活”服务平台,开展直播带货。与4A级兴文石海洞乡风景区及僰王山风景区合作,对景区数字支付环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通售票窗口、商户收款、线上购物、停车收费等多个环节,让游客通享快捷、便利、安全的一站式支付服务。
三是助力文旅文化发展。重点围绕兴文石海创建5A级景区兴文县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川南康养度假示范基地的“三创”联动工作为抓手,积极做好乡村文旅产业链服务,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模范户、金牌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大力支持茶叶、中苗医药种植、稻虾米及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力满足文旅新产业新业态融资需求与田园综合体发展。
(四)以生态振兴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支持和美乡村建设。助力农业产业基地、示范乡村打造,通过“1+N”的信贷方式,为农户创造建房条件,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购房、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共同支持贫困县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共同促进生态宜居,积极支持田园农旅、红色教育、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打造,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为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相互流动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加强绿色信贷投放。围绕兴文县“秀美苗乡”建设,累计发放绿色信贷2.55亿元,加大对绿色产业、生态修复和低碳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五)以组织振兴为总抓手,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建设。突出“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今年以来,已与全县所有乡镇政府签订“党建结对共建+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双协议12份,围绕“推动乡村振兴信用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支农方式”等探索建立了多层次、全覆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达成综合授信67亿元,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办、资源共享。通过开展“插秧助春耕”“篮球联谊比赛”等支部共建,一体推进基层党建与业务发展。
二是强化支部建设。强化支部特色品牌建设,完成僰王山支部阵地标准化建设,打造大坝支部党建共建共创标杆示范点,加强支委班子能力建设,以“党员示范岗”和“党员先锋队”为载体,加强典型示范引领,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形、有魂、有效”。优化完善党建考核与业务经营考核融合互动,严格落实《基层党支部考核暂行办法》,细化基层党建考核指标12项,明确支部党建考核得分纳入绩效考核,与各支部签订“党建+业务经营”目标同步考核责任书,用党建合力激发业务拓展乘数效应。
三是完善农村渠道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推动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四流合一”建设,促成“村级三资监管”平台接入全市管理平台,成功实现村级账户全部在我行开立,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数据的规范化、集约化管理,同时将其纳入村级服务中心信息公示。
三、强基固本:构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新机制
(一)聚力“机制建设”,夯实发展之基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明确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积极研究针对农村的投融资新模式、新型农村合作新政策,压实党委、支部各级责任,确保目标统一、步调一致。
二是强化信贷管理,优化审批机制、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支农贷款台账管理和效果评估,确保支农资金全部用于发放涉农贷款,优惠利率政策能有效传导至涉农经济实体。
三是强化机制保障,科学有效做好考核激励与绩效分配,加强“整村授信”“普惠涉农”权重考核,激发全员对“三农”工作的营销攻坚。
四是强化作风建设。制定党风廉政建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推行行风监督员制度,组织开展“十五个一”作风整顿活动,进一步营造清风满农商的“清廉金融”文化生态。
(二)聚力“多方联动”,共谋破题之举
一是深化银政联动。建立政府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组织部门的工作联动,共同推动红色金融落地。建立顺畅的信息共享机制,适时掌握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力争资金沉淀的同时抓好信贷支持。
二是丰富融资担保增信渠道。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撑保障作用,全力破解农村企业、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创新产品和融资担保增信模式,持续探索完善“园区贷”“产业贷”“村资贷”“补偿贷”等创新产品。
三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适应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立足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开发设计与其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还款方式等方面相匹配的信贷产品。积极探索破解农村林权、房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交易平台建设和贷款风险补偿等难题,加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广力度,进一步盘活农村林地、土地、房产权能。
(三)聚力“风险防控”,提升服务之质
全行守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生命线,持续推进合规银行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水平。聚焦“三农”信贷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强化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防控,严格执行信贷业务“十条禁令”,巩固提升“三道防线”作用;持续深化风险分担机制,继续深化银政、银担、银保等合作,用好用足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等政策,逐步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三农”贷款增信分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