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蕴含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基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近年来,昆山市依托自身所特有的乡村文化底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蹚出了一条人文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的提质发展新路径。
以文润村,塑造乡村人文环境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文明逻辑。昆山市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始终立足深厚的江南历史文化根基,注重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一是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全面摸排全市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健全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和保护发展机制,扎实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截至目前,昆山市共有6个中国传统村落、17个省级传统村落、18个地市级传统村落。二是推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以传统古村落与田园风光共促共建为原则,打造符合现代新的生活方式的乡村品质空间,或通过开展“咖啡下乡”行动等,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村落特色文化,实现古老乡村和现代青年人的双向奔赴。三是持续活化乡村传统文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构建传承与弘扬乡村特色文化的新场景,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以文兴业,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对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实践中,昆山市坚持把文化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推动因素,以文兴业,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一是深挖在地文化历史。以乡村特色文化IP为抓手,积极探索“金华腊肉”等乡村特色产业、特色非遗产业化路径,打造农耕体验、传统技艺体验等一批乡村文化产业实体,使其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二是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在保留村庄自然风貌基础上,引入国资企业、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营模式,推动特色乡土文化同旅游、康养等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文化+农业”等新业态,孵化“匹格村落”等一批特色农文旅融合IP。三是强化文化资源联动整合。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并按照乡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等类别,串联点位,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文旅精品线路。
以文化人,涵育乡村文明新风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中,昆山市始终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文化人,倡树文明新风。一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好青农讲习所、乡村大讲堂等平台载体,开设道德讲堂、开展红色教育,有效发挥阵地育人功能。二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整合用好志愿服务力量,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强与第三方社会公益组织深度合作,以村集体“制单”、老百姓“点单”、志愿者“接单”的模式构建,持续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三是强化基层人文治理。以完善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为抓手,推进“村规民约”进村入户,并依托红白理事会等平台,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焕新乡村文明。
以文惠民,绘就乡村共富图景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昆山市大力开展强村富民“百村共富”行动。一是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造优质经营性载体,支持村级联合实体抱团联合发展。2024年,全市164个行政村(涉农社区)村均总收入1349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70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减至1.76∶1。二是加强乡村人才培育。深入推进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管理,培育了一批广泛涵盖农机农艺、高效水产、果蔬园艺和休闲农业等多个方面的乡村专业人才。三是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一体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高质量打造“城乡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