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年轻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如何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茁壮成长,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广大年轻干部应积极作为,共同破解“水土不服”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克服“本领恐慌”,做“学思践悟、增长才干”的积极“学习者”。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从产业发展到民生保障,从基层治理到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部分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面对复杂问题时容易陷入“本领恐慌”,产生“水土不服”。要向书本学,深入学习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知识,为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理论基础;要向群众学,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虚心向群众请教农事生产经验、乡村人情世故,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要在实践中学,积极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中,在摸爬滚打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通过不断学思践悟,练就过硬本领,让自己真正适应农村工作节奏,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化解“心理落差”,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坚定“奉献者”。许多年轻干部从城市来到农村,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的巨大差异,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对农村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但乡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无数优秀干部在这里挥洒汗水、实现价值。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廖俊波将政和县从全省倒数第一的贫困县发展成为全省发展十佳县,生动诠释了“心中有民、脚下有路”。广大年轻干部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校准心态“罗盘”,正确看待环境差异,把基层当作磨砺自我的“练兵场”,把服务群众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聊“窝心话”,办“贴心事”,解“揪心难”,在奉献中找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以坚定的信念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打破“思维局限”,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大胆“探索者”。乡村振兴需要创新的理念和方法。部分年轻干部受传统思维束缚,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中,难以打开局面。年轻干部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破思维局限。在产业发展上,结合农村特色资源,探索“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乡村治理中,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率和精准度。积极借鉴先进地区乡村振兴经验,结合乡镇实际加以创新应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创新先锋,引领乡村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