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田东这片美丽的大地上,乡村振兴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柔美地吹拂着每一寸乡土,唤醒着壮丽的田野与村落。近年来,田东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方针,以实干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
壮大特色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富物质基础。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积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力构建粮食、芒果、糖料蔗、蔬菜、茶油五个“十万亩”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格局。在芒果产业方面,借助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平台,大力开展芒果种业相关工作,累计储存芒果种质资源657份,涵盖品种350多个。芒果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108个行政村15545户村民,解决3万多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2024年,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达31.53万亩,产量达到39.15万吨,产值高达14.66亿元。同时,延伸芒果产业链,引进4家深加工企业,建成广西最大最先进的日处理能力100吨芒果采后处理分拣中心,有力推动芒果产品向精深加工和集群化发展。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方面,全力保障稳产保供工作,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获得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县级激励。此外,积极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1个合作社入选2024年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糖料蔗产业上,推动完成老蔗区试点改革。全县糖料蔗种植面积达20万亩,蔗款总收入预计可达3.9亿元,相比上年增加8800万元,税收有望突破5000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人才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效智力支持。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创新乡村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工作机制。积极挖掘农村种养能手、加工能手、传统文化文艺传承人、科技带头人等各类农村人才,并开展人才振兴示范点创建活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以获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县”为契机,着力构建人才服务体系,组建县、乡镇、村“三级”人才服务团,积极开展“人才服务基层六大行动”。选派专业技术骨干深入基层“送教上门”,选聘56名乡村科技特派员,围绕全县主导产业,深入田间地头,累计开展指导服务达15640人次,覆盖710个基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累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276期,参训人数多达38860人次,发放技术宣传资料15989份,有效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10个乡镇级“绿领人才工作站”积极作为,开办刺绣、油茶果高位嫁接、电焊等集中培训共1127场次,吸引了164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协助154名农村实用人才成功开办合作社、农家乐、土特产专卖店等,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
夯实文化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出台《田东县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聚焦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铸魂、化人、兴业、聚力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精神根基。在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方面,全县现有历史遗址(遗迹)13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成绩斐然,拥有85项非遗项目,国家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3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个。自治区级非遗义圩镇七里刺绣基地,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带动全镇11个村98个屯3800多名妇女就业增收,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此外,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芒果文化节、“一镇一节”及村屯特色文化“三个品牌”,探索出“特色农业+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一体化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据统计,全县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约35.68亿元,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经济动力。
打造宜居生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绿色动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多管齐下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能源与环境治理方面,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实施垃圾分类,定期开展河流清理行动,全方位改善乡村生态。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厕所革命”推进过程中,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有力推动工作开展。借助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契机,大力实施“三清三拆”工作,全力打造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在资金投入上,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注入、群众筹资投劳相结合的方式,汇聚各方力量共建美好家园。在生态系统治理层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完善三级“河长”体系,地表水、饮用水水质连续6年达标率保持100%。持续推进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6.69%,森林面积达196.85万亩。在全域范围内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精心打造138个示范村(屯),并以“先建后补”的方式,动员255个屯踊跃参与乡村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系列生态治理项目不断加强,实现了空气质量优良率99.2%和水质达标率100%的优质标准。
强化基层治理,为乡村全面振兴营造平安和谐环境。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自治上,通过细化治理单元,将全县划分为3209个微网格,充分整合“党员+三长一员”(屯长、小组长、微网格长、网格员)力量,推动治理和服务向基层末端延伸。161个行政村全覆盖完成积分制试点推广和清单制试点推广,极大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热情。法治建设中,实现县乡(镇)村三级综治视联网、“雪亮工程”及“数字乡村”等项目建设,安装了1747个智能摄像头和1440个音柱,构建起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各村均设法治文化阵地,成立调解组织192个,调解员1228人,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408件,调解成功率99.57%。组织73名法律顾问担任172个村、社区的村居法律顾问,培育1537名“法律明白人”,有力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在德治的促进下,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