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年来,各地民政部门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深入乡村一线,挥洒汗水,贡献智慧,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为群众增收拓展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民政力量。
依托幸福食堂,涵养文明乡风
午后时分,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小松镇许坊村幸福食堂里,刚吃过午饭的老人们正悠闲地拉家常、看电视,省民政厅驻许坊村第一书记熊崧麟像往常一样来到厨房查看。
“如果哪样菜总是剩得多,说明老人们不爱吃,我们就会及时调整菜单。”熊崧麟笑着说,“你看,现在几乎没有剩饭剩菜了。”
2024年,许坊村幸福食堂日均接待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约70人次。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这个小小的食堂,不仅能够为特殊群体提供可口的饭菜,还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
“孝顺老人只靠我们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的子女。”熊崧麟告诉记者,除了提供低价午餐、晚餐,他们还主动联系外出务工的村民,鼓励他们为父母办理饭卡,并通过视频实时分享老人们日常用餐和活动的场景,希望借助幸福食堂搭建一座连接亲情与乡情的桥梁。
渐渐地,村里许多外出务工的人主动为幸福食堂捐钱捐物,把内心的牵挂化作实实在在的温暖之举,幸福食堂门口爱心墙上的名字也越来越多。
“我们把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安顿好,大家就能安心在外打拼,收入增加了就能更好地回馈家乡。”熊崧麟感慨地说。
记者了解到,通过建立陪餐制度,驻村工作队巧妙地将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融入茶余饭后的聊天中。食堂的电视循环播放移风易俗的宣传片,倡导抵制高价彩礼、“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等新风尚。如今,村里不少老人过生日时,子女用“孝子茶”取代了寿宴,铺张浪费少了,人情味多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新风尚也成为村民的自觉选择。
以幸福食堂为依托,许坊村还创新开展“文明积分”“树家风、育新人”“道德红黑榜”等活动,并积极对接相关机构,开展法律咨询、健康义诊、急救演练、反诈宣传等主题活动。
在许坊村,幸福食堂不仅用热乎乎的饭菜温暖了村民的心,更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传承着文明的乡风、见证着乡村的振兴。
唱响茶山新歌,助力产业兴旺
“打起鼓,敲起锣,阿佤人民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
太阳初升,云雾缭绕的山间回荡着采茶人悠扬的歌声,火塘焙茶的香气在山谷间飘荡,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新华村迎来了春茶采摘的繁忙时节。一大早,云南省民政厅驻新华村工作队的队员们也背上竹篓,上山与茶农一同采摘,分享丰收的喜悦。
2024年,茶山上多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深蓝色的光伏板在晨雾中泛着金属光泽。省民政厅驻新华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郡珂介绍:“我们通过‘茶光互补’模式,在茶山上铺设光伏板,实现了一地两用、阳光共享。”
板上发电、板下种茶,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能够为茶树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茶氨酸的合成,提升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从而降低茶叶价格下滑给农户收入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茶叶市场受茶饮料冲击,生态有机茶成为转型方向,‘茶光互补’正是茶农们需要的。”张郡珂说。
记者了解到,新华村虽然地处偏远,但山水环绕,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生态有机茶叶种植、甘蔗种植、肉牛养殖、青贮饲草种植、养蜂等产业。
为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工作队联系云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签署定点帮扶协议,引入资金和项目,推动建立专家工作站和大学生农村实习基地。2024年,新华村联动2家省级社会组织会员企业,举办2期技术培训,覆盖全镇300余名致富带头人。
为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驻村工作队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帮村里宣传,并争取40万元项目资金打造创业就业基地,设立直播带货空间,配备专业设备供村民使用。
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2024年年底,新华村茶叶种植面积达2258亩,产值6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3万元。
从2023年驻村至今,张郡珂和队员们始终秉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理念。对他们来说,驻村既是帮扶也是学习:“我们在农村工作的经验还不够,要与农民一起学、一起干,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制订计划。”
兜牢民生底线,助力共同富裕
“感谢工作队送来棉衣棉裤,让我们能暖暖和和地过冬。”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道王湾村的特困人员骆大爷感动地说。
1月6日上午10点,王湾村党群服务中心热闹非凡,西安市民政局驻王湾村第一书记梁东贤和两名队员正与红太阳公益志愿者一起,将一箱箱过冬物资送到村里的困难老人手中。
记者了解到,在冬季到来前,驻村工作队便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举办了多场捐赠活动,为村里的困难群众送去保暖衣、加绒帽、保暖袜、米面油和牛奶等。此外,工作队还购置了300多条被子、100多条棉裤,并争取到爱心企业捐赠的被褥和床上用品,将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关心关爱困难群众作为工作重点,努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梁东贤表示,兜底保障是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无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为此,工作队协同村“两委”建立网格员机制,通过“一周一排查、一月一研判、一季一调度、一年一评议”的工作模式,不断筑牢防返贫底线。
梁东贤介绍,在一次入户摸排中,工作队发现鱼咀组66岁的村民郑忠耀因患脑梗卧病在床,他的妻子也没有劳动能力,高昂的医药费用让这个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工作队核实研判后,及时为这家人申请了低保,解了燃眉之急。
为推进就业帮扶,驻村工作队及时更新村民就业信息,宣传公益性岗位政策,帮助14名跨省务工人员申请交通补助,并设立8个公益性岗位。同时,工作队与村“两委”走访脱贫户家庭,核实学生信息,确保5名符合条件的学生享受到了“雨露计划”补助,减轻了家庭负担。
“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掉队、不落单,是我们驻村工作队的责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梁东贤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