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山东烟台海阳市有一群“新农人”,他们坚守在各自岗位,用心血和汗水抒写这个春天里最美的“敬业福”。
在海阳市辛安镇叶家村,棚外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走进村民叶洪亭的蔬菜大棚,一股暖意扑面而来,碧绿的枝叶间,满棚的西红柿长势旺盛。63岁的叶洪亭在大棚内来回穿梭,忙着采摘、挑选,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我种植的西红柿亩产量在1.6万斤左右,村头就有收购的,售价一般在每斤2—2.7元,经过挑选的大规格、高品质的果子甚至可以卖到每斤3元以上。”叶洪亭介绍,他们种植的西红柿不出村就能销售一空。
在谈及种植的“独门绝技”时,有着16年种植经验的叶洪亭直言,自家的西红柿从源头下功夫,挑选优质的品种来保障果实品质,在种植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减肥、减药,使用有机肥。叶洪亭随手拿起一个红中带绿的西红柿,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掰开西红柿,汁水立刻溢出,果肉沙瓤多籽,饱满而充盈,入口酸甜可口,风味浓郁。“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控温和光照等精细化管理,再结合优质的品种,我们产出的西红柿外观优美,口感出色,深受消费者青睐。”叶洪亭乐呵呵地说。
在不远处的白黄瓜大棚内,种植户宋立海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碌,一垄垄嫩绿黄瓜挂满枝头,别有一番好“丰”景。
“我们村种植的白黄瓜口感甜脆,非常好吃。”有着33年种植经验的宋立海“自卖自夸”起来。“如今,家家都有大棚,户户都能种菜。”说话间,宋立海随手摘下一根黄瓜说:“口感清爽,长势喜人,根本不愁卖。”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如今,叶家村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全村有种植大棚70多个,主要种植西红柿、白黄瓜等,农业产业正在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温赋能,“大棚经济”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下一步,海阳市将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大棚种植产业发展,同时引进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产业,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绿色蔬菜的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