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公布了2023年度省级农担公司风险管理评估评价结果。在全国33家省级农担公司中,吉林省财政厅出资并监管的国有独资企业吉林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居全国第三位,连续五年获评A级。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省财政厅扛牢财政支农强农责任,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强省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撬动金融资源、让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三农”领域,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财政聚力 开启稳产增效新篇章
“以前我们是会种地,现在是‘智慧’种地。”全国巾帼新农人、全国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韩凤香自豪地说:“有了各项财政惠农政策的支持,我们合作社配备了73台(套)大型农机具,包括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植保机等高科技设备,这些都让我们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韩凤香介绍,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她带领的凤凰山合作社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合作社服务带动了周边9个村800多户农民。
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生态导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财力支持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省财政厅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下发《2024年吉林省省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农业部分)项目实施方案(指南)》,支持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经营体系建设等及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任务共19项。
在财政资金投入上,省财政厅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围绕良田建设、良种振兴、良机应用、良法推广、水利保障等重点,综合发力、多措并举促粮食稳产增产。近3年已筹措拨付相关资金1047亿元,年均增长15.8%,为全省粮食总产连续三年超过800亿斤作出了积极贡献。
引导撬动 构筑金融支农新生态
“记得2012年刚毕业时,我就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创业了,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2019年,当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时,遇到了资金上的瓶颈,没有足够的抵押物,银行审批不过去。当时农担公司伸出了援手,为我们提供了200万元的担保贷款,真是雪中送炭啊!”梨树县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亮亮回忆道。
邵亮亮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如今,聚丰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300公顷,年收入达400万元,比2019年整整翻了一番。他感慨地说:“是政府支农惠农的好政策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机会,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在黑土地上大展拳脚。”
在资金资源配置上,省财政厅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农业融资担保为切入点,推动吉林农担在农业重点县设立19家分公司及32个办事处,实现607个乡镇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点全覆盖,联合90余家金融机构,打造新型金融支农生态圈,提升金融支农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通过打造一系列创新型产品,成功吸引省内外更多资本流入吉林省“三农”领域,推出专项担保产品支持粮食生产及人参、梅花鹿等特色产业发展,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解决长期存在的农业融资难题,精准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11月末,农业担保贷款惠及近10万户经营主体,累计金额达720亿元。
在解决农业融资难题的同时,省财政厅还对符合条件的政策性农业担保贷款提供1%的贴息补助,同时确保担保费率不超过0.8%,并引导各金融机构执行特别优惠利率。通过系列财金协同政策,吉林省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在3.83%/年左右,为全国农担体系最低。
直通基层 数字化引领支农新环境
“这小程序真是帮了大忙!”谈到新工具带来的便利,白城市从事秸秆打包行业的田昌笑着说道:“过去办理贷款,得来回跑几趟,现在用手机点几下就能操作,省心又省力!”
田昌说,最让他满意的是,提交材料后不久就有专人联系他确认信息,速度特别快。不仅服务贴心,农民也享受到了高科技的好处。
“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我们构建起一套涵盖动态监测、风险防控、全流程管控在内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在确保金融服务高效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可持续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吉林农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吉林省农业担保申请流程已实现手机端“吉事办”一键登录办理,同时持续构建完善动态监测、风险防控及全流程管理的智能化体系,有效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
当前,一系列支持农业和惠及农民的财金政策如甘霖般滋润着吉林的“三农”沃土。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并建立财政金融协同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新模式,为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