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工作队伍。作为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地方农林类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在思想理念、知识储备、技术水平等方面难以满足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需求,基层“老带新、传帮带”的规模效应及专业化服务效率偏低。二是存在人才“水土不服”现象。地方农林类高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许多非本地生源的毕业生由于对本地农业特点、产业特质了解不足,难以有效融入并服务于当地“三农”工作。三是公共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使地方农林类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前,大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且“入学有编、毕业有岗”的定向农科生,已成为解决新时代“一懂两爱”人才短缺问题、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为了深度赋能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定向农科生培养工作,我们可以从更新理念认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培养体系、扩大影响范围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更新理念认知,提升乡村人才振兴认知新高度。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校地合作,探索并实施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主体应提高站位、更新理念、深化认知,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定向农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加强定向农科生培养作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要敢于打破定向农科生“选育留用”过程中的堵点、痛点,善于营造激励定向农科生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人才生态环境,使定向农科生队伍真正成为强化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促进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和“主力军”。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新格局。结合基层农技队伍需要,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并加强与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教育部门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定向农科生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优秀考生填报定向培养专业志愿,提高定向农科生的招生选拔标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事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并优化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优惠政策与措施,切实保障定向农科生能够顺利投身乡村全面振兴一线工作。例如,浙江省2012年率先推行基层农技人员的“公费农科生”订单定向培养模式,实施了“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学费全免”的培养机制。
涉农高校应持续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品质和能力,制定“宽阔基础、复合交叉、真岗实践”的定向农科生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进入“真场景”、分配“真岗位”、开展“真实践”的沉浸式实践模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中,从而增强定向农科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是优化培养体系,形成需求导向育人共同体新模式。要着力构建校地、校企多方立体联动、全程参与、深度协同的育人共同体。通过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机制,达成“共商培养方案、共铸师资队伍、共享实践基地、共建课程教材”的目标,形成“三定四共”合作育人新模式,突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功能,切实增强定向农科生队伍解决乡村全面振兴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定向农科生职业发展的特点,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管理链”四链融合为导向,政校地共同商讨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期假期”三方面相结合的实践体系,同时实现“认知实习帮助熟悉岗位性质、专技实习锻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实习体验真实岗位环境”三阶段融合,以及“校内和校外导师”双向流动、联合指导的“三结合、三阶段、双导师”的实践体系。由此,课堂得以延伸至基层管理一线、田间地头及生产车间,持续强化定向农科生的复合交叉型培养定位,紧密贴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四是扩大影响范围,构建定向农科生培养联盟新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新农科建设相关要求,联合全国地方农林类高校成立定向农科生培养联盟,共同推动新农科建设。
具体来看,一是要切实将定向农科生培养联盟打造成为议事共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信息互通的联动平台,建立起农科定向培养院校与政府部门之间常态化、长效化的沟通交流机制。二是要充分吸取各地农林类高校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广泛汇聚行业院校的力量与智慧,持续凝聚定向农科生人才培养与改革的共识,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合力,力求在国家及省域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展现联盟的责任担当与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