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要闻>> 乡村振兴>>正文内容

「乡村振兴在青海」绘就“牛”气冲天 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4年10月15日 来源:青海日报

金秋十月,正是牛羊膘肥体壮时节,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镇夏塔拉村的牦牛养殖基地,一股青草香扑鼻而来,耳畔传来牦牛此起彼伏的叫声,一头头毛色黝黑发亮的牦牛在新建的牛舍里或站或躺,悠然自得,几名基地的社员正在给牦牛添加饲草、打扫牛舍。

牦牛是高原优势畜种之一,夏塔拉村人少地广,一直以饲养牦牛为业。“村里的大多数养殖户各养各的,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指导,导致牦牛的繁育率和成活率都相对较低。村民收入不断降低,不仅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还使得村集体经济增长缓慢”。夏塔拉村党支部书记赵有才说。

意识到发展瓶颈,在上级党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夏塔拉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共同商讨出破局之法,即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发展高效养殖。在村“两委”的积极组织下,部分养殖户前往海西州农牧产业较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观摩学习,经过实地考察和共同商议,夏塔拉村决定建立养殖基地,整合广大村民力量发展规模化养殖。

2022年,夏塔拉村争取到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80万元,用于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场。2023年,该项目建设完工,四栋占地2327.24平方米的牛棚拔地而起,这里可同时养殖1000头牦牛,并为牦牛配备了一个占地2419.2平方米的室外运动场。

赵有才介绍,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养殖基地内部建设占地200平方米的堆粪棚和占地50平方米的无害化处理池各一座,通过无公害处理,将牦牛的粪便变成有机肥,用于土地施肥、庄稼种植,这种“粪肥还田、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养殖模式达到节约种植成本和碳中和的目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刚开始村里大部分养殖户还在观望,考虑到这个问题,我迅速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决定采取‘干部先行、党员带头’的模式,让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加入养殖基地,通过示范带动,逐渐打消村里养殖户的顾虑。”赵有才说。

为了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养殖基地采取“村委会协助管理+合作农户分散领养+基地集中养殖”的经营模式,将养殖大棚通过出租方式租赁给养殖大户收取租金,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了8万至12万元。同时,养殖基地吸纳村里的零散养殖户,进行“统一消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的“三统一”科学高效养殖,带动村内养殖户走上分户领养和集体养殖的“两条腿”路子。

今年3月,在夏塔拉村党员干部的带头和宣传下,养殖基地成功吸纳8户养殖户牦牛405头,将它们都搬进了基地里的“新家”。

“村书记一连跑了好几趟,那时我还有些犹豫,但看到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加入养殖基地,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于是,我一口气把家里的牦牛全部投到了养殖基地。现在,有养殖基地帮我养牛,如果牦牛得了病,基地还会请兽医站的大夫为牦牛看病,牦牛的膘每个月往上涨,我是省心省时又省力。”养殖户芦光明喜笑颜开地说。

同时,夏塔拉村还按照就近原则,不断加强基地与周边群众的联系,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让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也有一定收入。如今,基地带动村里4人就业,全村126户425人辐射受益,联农带农机制作用发挥明显。“村里有了产业就是好,自己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增加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平均收入也比以前多了2000多元。”村民李占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哞、哞、哞……”夏塔拉村养殖基地里时不时地传来一阵阵悠长的牛叫声。夏塔拉村把牦牛养殖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科学养殖、资源循环、生态发展”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做优做强牦牛养殖产业,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绘就了一幅“牛”气冲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责任编辑:杜烽
相关推荐
「乡村振兴在青海」绘就“牛”气冲天 乡村振兴新画卷

金秋十月,正是牛羊膘肥体壮时节,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镇夏塔拉村的牦牛养殖基地,一股青草香扑鼻而来,耳畔传来牦牛此起彼伏的叫声,一头头毛色黝黑发亮的牦牛在新建的牛...[详细]

河北丰南:品牌赋能 “两化”建设共筑乡村振兴坚实基石

“一地一样板、一所一品牌、所所有特色”,唐山市丰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将国家、省、市局关于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以下简称“两化”)建设要求贯穿于工作始终,全区市场监管所基本面貌...[详细]

驻村第一书记吕寄望:实干振兴乡村,助力“强村富民”

一年多的驻村生活,吕寄望已经把甘塘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看着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地改变着,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吕寄望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甘塘村也在吕寄望和村支两委的...[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