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炎炎夏日,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紫云山之畔的浦源镇浦源村气候宜人,一湾清溪依山势蜿蜒穿村而过,溪中近万尾五彩斑斓的 鲤鱼悠然自得,惬意生长,故而得名鲤鱼溪。时值暑期旅游旺季,浦源村内游人络绎不绝,溪中鲤鱼闻人声时聚时散,妙趣横生, 引得游客们驻足观赏,啧啧称奇。图为浦源村百亩荷花塘及村内古建筑群。
“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主要体现为以生产力三要素跃迁为驱动力、以均衡协调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创新成果转化为生成机制、以农业农村分层分化为基础和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等五个特征。”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于法稳在发布研究报告结论时作出如上表述。
五大障碍
于法稳表示,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还面临着“五大障碍”。
一是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排斥传统生产力,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解为短期过程,把新质生产力简单地理解为数字农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
二是产业载体薄弱。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体系在整体层次上明显滞后于城市产业体系,存在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衔接障碍,尚不具备全面导入现代生产要素承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能力较弱、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综合效益不高等。
三是要素支撑不足。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发展,需要内生的要素投入。然而,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业农村生产要素存量明显不足,普遍缺乏人才、资金、技术等重要资源支撑。缘于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的影响,农业农村生产要素整体上仍呈现外流趋势,进一步制约了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供给。
四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突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仍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生产力承载空间,但受制于规模经营方式、要素配置方式与小散弱分散化经营主体相互依存,尚缺乏与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生产经营机制的衔接路径,不能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五是创新驱动基础不牢。整体上看,科技要素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覆盖广度和渗透深度较为有限,实现转化的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效率比较低。在科技创新水平较高的种业领域依然存在着生物育种基础研究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能力较弱等问题,不能有效支撑整个种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突破。
八大措施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需要多措并举,围绕着破解上述“五大障碍”,《报告》建议采取如下“八大措施”:一是优化农业农村创新布局,推进适用性创新和定制化改造;二是健全农业农村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是构建新型乡村生产关系,增强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四是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降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本;五是夯实农业农村人才根基,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队伍;六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支撑;七是完善农业农村创新环境,健全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体系;八是促进城乡要素良性循环,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的要素供给。
《报告》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需要重点考虑城镇化的潜力、各地各类城镇的功能、城乡两栖人口长期大规模存在、村庄减少和集聚搬迁大势所趋等关键问题,坚持渐进推进,统筹城乡人口发展与城乡发展,尊重城乡居民和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人本推进,统筹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两栖。同时,坚持分类推进,统筹各类城市、县镇、村庄发展。
关键所在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与会专家表示,新阶段市民化仍面临着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地方政府对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和激励效应不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不足和城市融入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坚持“目标确立、分类施策、逐步推进、城乡联动”的基本思路,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供给,提高地方政府财力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权益流转与退出机制,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技能培训,增加城市的包容性。
《报告》提出,解决乡村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科技支撑有待加强、种粮收益持续下滑、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环境约束以及发展同质化现象等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谋划,在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按照梯次推进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当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聚焦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数字经济新业态等重点领域,在数字要素使用、全产业链建设、关键技术突破、科技体系完善、产业组织创新、高素质劳动力培育等方面明确推进路径,围绕理念、管理、财政、补贴、改革五个方面完善保障措施,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