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大同区坚持“一产”奠基,“二三产”协同发展,不断延伸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实现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着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产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是提升土地“含金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在祝三乡群众村杜云峰的温室里,红彤彤的西红柿掩映在翠绿的藤蔓中,红绿相间,放眼望去棚室内满眼生机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柿子的清香。
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棚室4.8万栋,其中冷棚4.15万栋、温室0.65万栋,已成为龙江地区最大棚室果蔬生产基地,年产果蔬36万吨,产值约18亿元,用不足7%的土地,创造了20%的农业产值和1/4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时,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46.36万亩,播种粮食作物121.4万亩,产量连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锚定“全市现代设施果蔬产业集中区”发展定位,合理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果蔬12.4万亩。
大同区有盐碱地面积8.69万亩,盐碱地资源丰富。我区不断探索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的路径方法,自2021年开始大同区在“不毛之地”开垦出万亩良田,三年三期从实验到推广,共开发盐碱地7479.51亩、新增水田5561亩,通过符合大同区盐碱地特性的“盐碱地改良八法”技术,不仅实现了PH值和盐量“双下降”,而且还实现了有机质含量和亩产量“双上升”,9月下旬收割,亩产水稻可达800斤以上,稻田年可实现经济收入450万元,沃野田畴上,大同正在书写着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篇章。
大同区是“中国板蓝根之乡”“道地药材板蓝根生产基地”。种植规模长年保持在5万亩上下,产量近1万吨,体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绿色果蔬、道地药材、优质粮食”已成为拉动大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美丽的福地大同,新的希望正在田畴间孕育。“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果盘子”更多彩。围绕市场需求、种植基础、地理条件,我区还与专业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发展适种品种,现果类、菜类、瓜类等3大类280个品种已实现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
棚室小区集中连片,露地蔬菜绿意盎然,盐碱地里飘出稻花香……如今的大同,一个融入现代农业理念的传统农业区正站在新赶考路上,通过扩大基地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激活更多的农业要素资源等举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业带动成效明显,农民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