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始终坚持“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一理念,聚焦乡村人才“引”得来、“管”得好、“留”得下、“用”得准四方面,创新“四个三”工作法,统筹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将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优势”。
人才专员定期与在外人才进行电话沟通
聚焦“三个关键”,让人才“引”得来。
注重乡情引才,建立“线上+线下”乡情联络站,开设“在外人才专线”,与在外优秀人才电话沟通400余次,收集意见建议23条,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致于集籍在外优秀人才、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吸引优秀人才回流、建设家乡;线下以节假日为契机,举办“优秀人才家乡行”“于集乡在外人才、流动党员新春交流座谈会”等线下活动2场,参与人数76人次。
依托产业引才,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化工环保材料等主导产业,发挥山东德莱雅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德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引领作用,重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8人、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3人,以产业提升助力人才集聚。
围绕政策引才,广泛宣传省市区出台的相关人才优惠政策,制定符合本乡实际的《于集乡引才育才保障工程实施方案》,增强政策的吸引力、保障力,铺通人才政策“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引进大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才15人,回乡担任村党组织书记2人。
邀请高端技术人才到山东德莱雅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指导安全工作
深化“三个举措”,让人才“管”得好。
“内培+外引”,建强乡村人才库,组织力量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建立村党组织带头人、产业振兴带头人、基层治理带头人等本土优秀人才库38人,同步建立返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在外优秀人才数据库212人,已选拔15名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认可的基层一线青年培养成后备干部。
“点单+订单”,培训见实效。依托于集乡党委党校“1+3+N”教育培训体系,“点单式”邀请农业专家教授、农业经济体优秀管理人员10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4期;“订单式”开展安全生产、电商微商培训班3期,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
“自荐+推优”,促乡村人才学历提升,从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成员、后备人才中摸排符合条件的人员,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由村党组织推荐、联合体审核、乡党委审查把关,2022年,8人获得参加大中专班培训机会,乡村人才队伍学历逐步提升。
“人才管家”讲解项目申报政策
落实“三个保障”,让人才“留”得下。
关心关爱保障,建立科级干部联系走访专家人才制度,并将“土专家”“田秀才”等纳入到服务专家人才范畴,累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9件;坚持党建带群建的原则,整合团委、妇联等多方面资源,开展子女就学咨询、单身联谊座谈会等活动5场次。
强化服务保障,创新“联合体+村党组织+网格员+人才管家”的“四维一体”模式,统筹党建办、人社所、企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力量,选拔“人才管家”26人,“一对一”服务重点优秀人才,做好医疗社保、项目申报、平台搭建等服务保障,强化主动对接,做好定向跟踪服务。
做好硬件保障,在德达益远产业园综合服务楼修建50套人才公寓,作为筑巢引凤、聚才引智的服务阵地,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符合政策规定的优秀人才可实现免费拎包入住,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举办人才创新创业沙龙活动
聚力“三个抓手”,让人才“用”得准。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聚焦跨村联建、“共富工坊”项目,按照招募一批乡村振兴合伙人、带好一批共富项目、培育一批特色品牌的“三个一批”行动,打造“共富工坊”3个,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搭建交流互助平台,依托即将完成建设的德达益远产业园两新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乡村人才大讲堂3期,举办人才创新创业沙龙5次,签订人才聘用合同13份。
提供挂职锻炼机会,选择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两委”成员、基层治理带头人、后备干部等到企业一线锻炼,帮助提升“真本领”;在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庄增设主抓集体经济发展的村干部,聘请在外优秀人才、致富能手在村任职,主抓经济发展,进行岗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