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金融是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我省是农业大省,要从实际出发,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效果,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加大普惠力度,增加对乡村产业的金融服务供给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要落实好相关政策,增加对乡村产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一是强化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供需适配。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各地完善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配套政策,与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形成合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二是从政府、社会投资主体、金融机构等多方面发力,丰富乡村振兴投入资金来源,带动资金、人才等资源向乡村产业集聚。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绿色金融债券,拓宽可贷资金渠道。探索“党建共建+金融特派员下乡进村”模式,搭建招商引资、产销对接、融资支持等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融资、融智、融商”有机结合,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步伐。
坚持精准发力,加大对乡村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金融机构要将自身业务优势与农村、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据乡村资源特点,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做强产业全链条服务。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链条白名单确认、设立购销基金等多种方式为上下游企业担保增信,提升链上企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积极开展订单、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业务,支持各类主体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积极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等全产业链发展壮大。二是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因地制宜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服务覆盖广、客户美誉度高的金融产品体系,不断提高金融产品与乡村产业发展的适配度。
强化科技赋能,助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坚持科技赋能,是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一是科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拓展在线融资、线上支付结算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大数据为不同类型的用户精准“画像”,有针对性地设计信贷模型,开发纯信用、低利率、可循环的小额贷款。二是借助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将金融服务嵌入乡村产业各类场景,有效打破农村金融的时空限制和信息壁垒,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体验和水平。三是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构建“数字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乡村产业振兴”机制,进一步加快金融科技在乡村的推广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推广面向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的系列线上产品,提高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效率。
推动金融创新,构建完善乡村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强化金融服务,强化金融服务需要大力推动金融创新,不断完善乡村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持续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强化银银合作、银政合作、银担银保合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契合度高的信贷产品,提升金融供给质量和金融服务均等性。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创新乡村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产业领域。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协同机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生产等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加大对重点领域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资源、机制、科技等优势,加强线上线下协同,增加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本土、专注支农支小,强化“三农”领域信贷资源配置。三是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深入分析从农户到龙头企业等各类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专业团队等方面提供定制化金融支持服务,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确保金融安全,推动乡村产业金融服务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机构在持续深化对乡村产业发展规律性认识、更好推进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强化法治意识、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措施,推动乡村产业金融服务行稳致远。一是坚持底线思维,理性判断乡村产业相关项目的风险承受能力,加强对乡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提前研判,在风险管理上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二是加快推动各地与金融机构共建涉农公用信息数据平台,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多方采集和分类分级保护机制,支持金融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整村授信、整村担保,打破涉农金融信息不对称的传统困局,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加快完善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推动建立地方政府支农风险分担基金,进一步丰富小农户特色农产品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品类,优化“保险+期货”,强化保险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