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聚焦>> 三农>>正文内容

科技之光照亮田野——记南繁科研人员服务“三农”推动种业振兴

2023年09月25日 来源:北青网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然而在海南三亚,对很多种业科研人员来说,“耕耘”贯穿四季。

种质资源被称为育种的“芯片”。要育成优良品种,首先要有好的育种材料,也就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种子、茎尖、休眠芽、花粉甚至是DNA等。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海南三亚的两座种质资源宝库,一座关于食,一座关于衣。

——稻谷,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在即将建成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1万多份野生稻已经提前“入驻”,它们来自全球不同角落,可能是广西深山一处泉水边,也可能是澳洲湿地某个角落。

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后,这里资源保存能力将达4万份,年鉴定评价1000份以上。作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圃以植株种植的形式使野生稻种质资源活起来,有利于优异性状发掘利用,支撑产业发展。

“今后关键是如何更加丰富野生稻圃里资源多样性,我们要加强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合作,并推动野生稻圃有效利用,发掘出新的重大基因应用到生物育种。”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说。

图为在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野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首席郑晓明在观察水稻。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摄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野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首席郑晓明介绍说,种质资源间遗传距离远,才有可能发掘出优异基因或者性状。科研人员将加强野生稻资源的收集保护、精准鉴定,寻找抗旱、耐高温、耐盐碱等优异种质资源,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基础。

郑晓明是一位“80后”妈妈,近二十年一直从事野生稻资源收集保护工作,出差最长时一年在外280多天。不管太阳多大,下地不打伞;头上盘个发髻,盘发就用根红铅笔或者黑铅笔;在南方山沟湿地、沼泽泥塘中找野生稻,下田常常只能光脚……朴实的风格,是很多南繁人的缩影。

有学生问她,怎么鉴定野生稻?“这个问题以前真没想过,其实车快速开过去,有没有(野生稻)一下子就看到了。跑得多、看得多了,自然就知道了。”郑晓明笑着说。

对种子的热爱、对资源的执着,让一株株看似平凡的植物,在守护人眼中像孩子一样珍贵。

——棉花,和人们的衣物息息相关。

在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千姿百态的棉花令人大开眼界:有匍匐在地的澳洲棉,有棕絮的达尔文氏棉……世界上发现的53个棉种中,活体保存于这里的就有39个。

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常务副主任刘方长期从事种质资源考察收集、鉴定评价与研究利用。对每种棉花的名称、发现地点、轶事,他如数家珍。

图为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摄

这座资源宝库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于1982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建成6个种质圃。多年来,无偿为育种家提供的种质资源材料已促进育成新品种近200个。科研人员评估鉴定和挖掘利用抗旱、耐盐、抗冷、抗病等相关基因,不断服务产业发展。

采访结束后,刘方又踏上寻找野生棉资源的新旅程。

资源保护、科技研发、品种培育……每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汗水。他们既胸怀星辰大海,更着眼脚下每一步。

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海南三亚等地成为育种家的福地。全国已育成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培育。

“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一支常驻的科研队伍。”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说,目前已引进野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等科研团队15支,科研人员共计200余人,其中常驻人员130人。

图为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创新团队首席金秀良介绍试验田情况。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摄

在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建设项目区,试验田种着碧绿的水稻,科研人员正加快大田环境高通量表型鉴定设施安装与调试。

“抗倒伏、抗旱、节水节肥等表型性状都是作物生产急需的。以前需要人工观测采集数据,现在有光学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等,使表型测量精确度和效率显著提高。”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创新团队首席金秀良说,今后要在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上搭载多元光学传感器,监测产量、株高、病虫害、水肥用量等,运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前沿技术实现作物高效“体检”,为育种提供数据支持。

行走在南繁热土,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与现代技术共同发展,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协力奋斗。

“我很喜欢这里,有很多年轻人,有新观点、新思路,大家共同成长。”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团队成员、“90后”博士后陈守坤说。他所在的这个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团队,致力于打造“数据-技术-算法-决策”一体化的大数据遗传育种智能设计与决策平台,提出智慧育种方案。

立志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科研人员四季常驻海南、默默耕耘,背后是家人巨大的支持。对于种子的亲近,对于国计民生事业的执着,激励人们久久为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者于文静)

责任编辑:潘晶晶
相关推荐
科技之光照亮田野——记南繁科研人员服务“三农”推动种业振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然而在海南三亚,对很多种业科研人员来说,“耕耘”贯穿四季。种质资源被称为育种的“芯片”。要育成优良品种,首先要有好的育种材料,也就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种子、茎...[详细]

贵州织金:推进“三农”稳步发展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今年以来,织金县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立足实际采取“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守牢耕地红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盘活闲置低效扶贫资产、着力增加居民收入”等五项措施,...[详细]

守好“三农”基本盘,护住“三农”钱袋子

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出彩。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集团将持续坚守保障本源,切实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滋养乡村热土,助力守...[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