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西山根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洋溢着孩童的笑声。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志承乡土,心绘振兴"社会实践团8名成员在此开展"童心绘乡韵"主题美育活动,通过展馆参观、非遗体验等形式,为当地46名儿童开启文化启蒙之旅。该活动是团队乡村振兴系列实践的重要环节,旨在以美育浸润培育乡村文化传承新力量。
从烧火废料到文旅吉祥物,从指尖技艺到富民产业,实践团成员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了解到,曾经被视作“废弃物”的玉米皮,正经历着一场华丽蜕变。如今,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玉米皮,在巧匠手中化作栩栩如生的贴画作品,成为林西文旅的亮丽名片。
走进林西县的玉米皮手工艺品展馆,一面展示墙格外吸睛:憨态可掬的生肖造型、灵动逼真的山水图案,以及一尊融合了当地山川风貌的吉祥物“林小丰”,均由玉米皮剪贴拼接而成。自治区级非遗技艺玉米皮贴画推广人任慧敏轻抚着“林小丰”介绍道:“吉祥物的设计暗藏玄机——头顶弧线取自大冷山的轮廓,手捧瓜果象征丰收。我们就是要用最本土的材料,讲好林西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玉米皮手工艺展合照 王梦瑶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跟着任慧敏老师来到活动室。活动室内弥漫着玉米叶的清香。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林西玉米皮编织"传承人任慧敏手持玉米皮材料,向围坐的孩子们演示传统编结技法。"这手艺从姥姥辈传下来,玉米皮经过浸泡、染色、编织,就成了有生命的艺术品。"她手指翻飞间,不同颜色的玉米皮竟做成了栩栩如生的孙悟空书签,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叹。
图为非遗传承人任慧敏指导儿童编织玉米皮书签。尹择宁供图
实践团队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级学生尹择宁介绍,选择玉米皮工艺教学蕴含深意:"材料学子特别关注传统工艺中的材料智慧。玉米皮是粮食生产的副产品,通过非遗技艺变身增收商品,正是绿色低碳理念的乡土实践。"团队成员提前三天向任慧敏学习基础技法,现场分组指导儿童制作书签。
本次活动不仅探寻了林西县以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的一大路径,通过科学解析百年工艺嬗变轨迹,将散落民间的智慧转化为可视化文化资产,数字云展馆计划将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美育能力,儿童设计作品被纳入展馆创新区,配套创客孵化基金形成"传承-创新-转化"闭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正织就一条兼具文化厚度与经济活力的振兴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现场指导小朋友制作玉米皮书签 尹择宁供图
作者:赵冰洁 赵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