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硕果累累。记者驱车前往石楼县罗村镇沙窑村,道路两旁158亩61栋智能化大棚错落有致、布局有序,火热的乡间劳动场景溢满田脉,黛瓦白墙,排排村舍,犹如一幅欣欣向荣的新画卷。
村民白金花一家正在棚里忙碌着,一排排绿色的藤蔓间,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瓜卧在其中,甚是喜人。她一边采摘一边给客人介绍:“咱沙窑棚里的瓜又脆又甜,放心买。”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沙窑村立足生态禀赋优势,把打造特色果蔬种植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抓手,按照“强基地、扩规模、突特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做大做强大棚经济。
2022年,沙窑村把大棚果蔬产业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新建了9栋智能化温室大棚,棚里“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可以精准环境调控、实时数据监测,为植物生长设置“最优解”,让田间管理更加智能。
同时,沙窑村引进有着数十年农业种植经营经验的山西老农集团公司,采用“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为特征的新型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运营。在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下,沙窑村种植户主动与基地取得联系,虚心向技术专家请教,学习种植草莓、博洋9号甜瓜的种植技术,直接带动80亩闲置设施的二次利用。
“有大棚之前,别说发家致富,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和记者聊起家门口的排排大棚,白金花感慨万千,“没想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居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棚刚建起来后,我们就包了2个,开始种甜瓜,到现在,我们一共有6个棚,儿子也回来帮忙,一心搞种植,既可以照顾家庭,还可以赚到钱。”
全智能日光温室立体栽培、传统地栽相结合的栽种方式,让沙窑村的果蔬口感实现了私人订制,高效保障了果蔬的品质化生产,粒大饱满的草莓、光泽鲜艳的瓜果处处展现着设施农业基地的显著成效。
“跟着乡村发展走,准没错。”这个道理,白金花家4年前就明白了。和白金花一样先行先试的还有同镇不同村的张大爷。
张大爷是罗村镇泊河村的村民,2018年,泊河村大力发展新型高效果蔬产业,高标准打造大棚产业园,发展旅游采摘、盆栽苗木、观赏花卉等高附加值产业,张大爷也积极加入了承包大棚的队伍,走上了科技种植的新路。
新型农业让种植户尝到了“科技甜头”,也为泊河村发展农文旅融合打下了基础。泊河村党支部书记弓志成表示,“我们村之前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打造美丽田园风光,持续壮大西红柿、草莓等精品高效农业,都为如今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泊河村坚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推广生物质炉具,硬化进村通村道路,铺设入户污水管网,建成集成式污水处理站,改造新建农村厕所,绿化环村周边山体,全面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放大亮点,彰显品位特色,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让“一户一景、一村一貌”的美丽乡村图景不断呈现。
如今,泊河村绿树成荫,垃圾定点投放,巷道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五成群的村民或坐在树下闲聊,或在田间劳作,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此外,泊河村还投资了1000万元修建了湖众悦游乐园、包涵水上游乐、空中滑索等16个子项目,同时配套停车场、餐饮等基本服务。每年可吸纳周边游客20万人次,带动本村30多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泊河村充分挖掘该村青铜文化、姜太公之妻桃花女故里文化,谋划建设青铜博物馆,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校外实践活动研学旅游基地,盘活了辖区优势文化资源,依托党建中心锤炼党性,延伸传播红色文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题展馆弘扬东征精神,深化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村庄现有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结合,增添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沙窑村和泊河村的喜人变化只是罗村镇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罗村镇紧扣“保生态、兴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抓农业、围绕农业抓旅游,以产区带动景点,以景点拉动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罗村镇将继续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人文、乡村民俗等,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持续优化周末经济、节庆经济等,持续推出研学之旅、农事体验精品之旅,实现乡村与城市互动、田园风光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诗和远方’升腾起‘烟火气’,在屈产河畔这片希望的土地绘出不一样的好‘丰’景!”罗村镇党委书记闫瑞平激情满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