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活动>>正文内容

乡村民居活化让老宅潮起来

2023年07月27日 来源:南方日报

一场公共艺术展毫无征兆地“闯”进这座潮汕老厝中。

大卫塑像安放在倒扣的水缸上,两个伏尔泰石膏像分置柴门两旁,成排的人物塑像隔着老式栏杆张望。希腊雕塑、潮汕老厝,两个相距甚远的事物在这里巧妙结合,一切看似格格不入,却又合乎常理。

这里是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八村的一座传统民居,如今已变身名为“柿园55号”的艺术空间。今年6月,一场主题为《从希腊到溪口》的雕塑展览在艺术空间内开展,公共艺术展览首次被带入这座历史悠久的村庄。此类创意活动不止在溪口举办,早在“五一”假期,与溪口一江之隔的春光蔡厝村里,由潮州青年发起的文化周活动在一座公厅内接连启动。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许多村民相继搬出老厝,走出所在村落,导致部分乡村出现“空心化”问题,造成乡村人文生态缺失的现象。

“老厝凝聚着一个地域的居住历史与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当下仍有许多潮州年轻人对传统民居不甚了解,对脚下的土地知之甚少。”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志敏说,文化传承需要代代相传,民居的传承也如此。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唤起乡村人文之美,要让人文生态真正“活起来”,活化乡村传统民居成为构筑乡村文化认同的应有之义。

乡村传统民居是潮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时下,越来越多青年加入活化潮州乡村民居的队伍,并在实践中融入年轻一代的创意。

●蔡任栋黄敏璇

讲传承重创新现代艺术进民居

傍晚时分,饭菜的香气弥漫在村落巷道里,池塘边的篮球场上偶有小孩奔跑嬉戏,伴随炊具碰撞声响的还有夏日傍晚的蝉鸣,这是溪口八村日常的生活场景。溪口八村隶属湘桥区磷溪镇,历史悠久,村中至今保留世德寨、进士第、刘氏家庙等历史遗迹。

6月19日,为期3天的《从希腊到溪口——记一段生活的艺术史》民居场景展在村里的柿园55号内展开,展出古希腊时期以来的各类雕塑复制石膏像。这是汕头大学公共艺术专业教授张宇在国内举办的“民居场景展”系列展演的第十场,布展过程中,张宇坚持让屋主保留老厝原有样貌,不动一砖一瓦,只为“在真正有生活气息的空间里,再加以公共艺术”。

柿园55号坐落于溪口八村柿园片区,是如今村里为数不多仍完整保留的传统民居。房子共两层,每层四间房,建成以来已住过四代人。尽管空置多年,但生活气息至今仍弥漫在老厝的每个角落。推开褪色的红木门,映入眼帘的是锈迹斑斑的锅碗瓢盆、潮汕传统八仙桌和梳妆台。

“老厝建成于1980年,爷爷时任磷溪镇文化站站长和镇戏剧院经理,经常有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到家里登门做客。我是在这座房子里出生的,直到我6岁时才随着父母离开老厝搬到市区。后来留居这里的爷爷奶奶相继离世,老厝便就此闲置了。”屋主刘键熹是老厝的第四代继承人,也是张宇的学生。每每回到老厝打理,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刘键熹心中五味杂陈,活化利用老厝的心愿由此萌发。

今年六月初,当张宇向刘键熹提出利用老厝举办民居场景展的想法时,刘键熹立马想到了自家闲置的老厝,最终促成雕塑展在老厝顺利举办。这次展览激发了刘键熹的灵感,以此为契机,他和好友沈瑜决定以老厝为基础,共同开创“柿园55号”艺术空间。

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村落,是柿园55号艺术空间创立的初衷。沈瑜回忆,展览从布置到展出,常有村民好奇前来打探。“路过的老人都很好奇我们在干什么,他们本身对艺术不太了解,这些东西是他们几乎从未听说的。”

这时,沈瑜不得不用“本土化”的方式进行解释,才能让身居潮州乡村的老人得以理解地球另一边的雕塑艺术,“例如,我们会用‘貌比潘安’的潘安来比喻被称为西方美男子的大卫雕像,这样一说,老人也就能理解了。”正因如此,为期3天的展览中,除了从市区赶来的年轻人,村中的老人也成为展览的常客。

在刘键熹和沈瑜的计划中,未来柿园55号艺术空间将不仅包括这座老厝,还包括周围的其他传统民居和历史遗迹。“老厝周围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譬如刘氏家庙、刘氏公厅、进士第、世德寨等,但遗憾的是如今这些历史建筑大多年久失修。”近几个月,刘键熹的团队不断在溪口八村进行田野调查,梳理口述史,为活化老建筑提供历史依据。

虽然许多乡村民居建筑历史并不久远,但在刘键熹心中,这些“不老的老厝”的保存与活化仍有重要意义。“每一个村庄,总该有一些传统民居,作为过往岁月的见证,如果随着时代变迁全部消失,未免过于可惜。”刘键熹说。

讲传承、重创新,促进新旧元素有机结合是沈瑜和刘键熹的目标。刘键熹表示,柿园55号艺术空间未来计划推出更多新旧融合的文化活动,打造更多新旧和谐共生的场景。“我们今年想邀请村里的阿婶到老厝做红桃粿,或是以柿园为主题打造相关的文创。”

刘键熹称,他们之所以选择以艺术形式活化传统民居,是因为这一形式的活化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资金成本低,易于借鉴学习,有助于吸引人流,同时也能推动更多在外居住的青年村民回乡投资,促进村民重视村容村貌,带动村庄人文生态发展。

吴志敏表示,在乡村民居的保护活化中,人流量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人流量是民居活化的重中之重,没有流量,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老房子新生命老厝变身咖啡厅

“我们创业从摆地摊开始,开的第一家店也是由老房子改造的,2022年再搬到现在这座房子。”“95后”丁银燕是磷溪镇本地人,丈夫来自湛江,夫妻二人创业至今已是第三个年头。去年,他们租下溪口八村一座颇具特色的老宅改造成咖啡厅。“选择这座老厝改造的原因是当时看到这间房子的格局很有特色,比较符合本地传统建筑风格,而且格局很有趣。”

这间咖啡厅所在的老厝正是刘键熹父亲曾居住过的房子,现归刘键熹堂兄所有。刘键熹介绍,这栋结构独特的拼接型老厝分三次建成,前半部分建于60年代初,后半部分建于70年代中后期。与柿园55号境遇类似,老厝因家人的搬出而逐步闲置。“堂兄一直想把老厝租给有想法的人,让老厝再次被利用起来。”刘键熹说。

租下老厝后,丁银燕夫妇二人亲自动手进行修缮。历时一年,原本破败的老厝焕然一新。走进咖啡馆内,映入眼帘的是白色的墙壁,穿过室内到达咖啡馆尾部的庭院,随处可见丁银燕精心布置的摆件。

潮州市区咖啡馆林立,但开在偏僻乡村的咖啡馆较为罕见。丁银燕坦言,在乡村地区利用传统民居开咖啡馆,其实面临不小的压力。“淡季时店内的经营相对困难,我们就以外卖为主,但这边几乎找不到骑手,我就只能和丈夫亲自送。”

如何吸引更多客流量,也是开业初期丁银燕面临的难题之一。“开业之初,我们通过自媒体的流量吸引当地和周边顾客,他们比较好奇老房子怎么能改造成这样,就过来参观。”

此外,丁银燕选择在拓展产品上花功夫,除了咖啡店大体都有的饮品,她还推出了韩式紫菜包饭等简餐。接下来,他们还准备在产品上融入更多潮州元素。“例如在产品包装印上溪口卤鹅,或者溪口蔗灯等,融入溪口的本地特色元素。”

尽管创业以来困难重重,但丁银燕与丈夫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积攒经验,为以后打造品牌做铺垫。”生意一般时,丁银燕也会和丈夫前往广州等一线城市进行考察,学习咖啡行业知识,提升技艺。

让乡村民居“活”起来,离不开回乡创业青年的助力。“我是在磷溪长大的,小时候一直在乡镇生活,有时候朋友来了,我也不知道带去哪里玩。”在外读书期间,丁银燕发现许多在潮州未曾见过的新鲜事物,出身乡村的她,总想与村民分享这些新鲜东西。“我开这家店的初衷很简单,希望在市区甚至大城市能喝到的高品质咖啡,在我们村里一样可以喝到。”

营造良好乡村人文生态,不能只靠某座老厝的“一己之力”。咖啡馆大门右侧,至今仍张贴着《从希腊到溪口》的宣传海报。沈瑜说,这是丁银燕和丈夫主动要求张贴并长期保留的。在柿园55号艺术空间开辟后,双方团队已经达成许多共识。

“很多观展的朋友走出展馆后,就到这家咖啡厅喝咖啡聊天。”沈瑜说,柿园55号未来计划与咖啡厅产生更多联动,譬如推出联名饮品或文创产品,共同带动溪口八村人文生态发展。“前段时间磷溪镇政府工作人员也添加了我们的微信,他们计划把磷溪镇的自媒体运营者拉一个群,进行联合宣传。”丁银燕说。

吴志敏指出,乡村传统民居的活化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而这需要多方力量的努力。“乡村古建筑活化与利用这个观念非常好,但是真正做起来相对困难,困难之处在于虽然青年有情怀做些好事,但回流周期十分漫长,需要政府及民间多方共同努力,共创一个更大的平台。”

引进来走出去公厅里办文化周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潮汕地区就有建造家庙祭祖的传统。《永乐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祠庙》载:“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潮州古代乡村社会中,一个村落生活着数个家族,他们各建公厅用以祭祖拜神,公厅日渐成为敦睦乡亲、宗族团结的重要场域。

2003年出生的蔡柏轩是潮州城西街道春光蔡厝村人,对潮州历史人文备感兴趣,曾四处搜寻史料钻研。他回忆,每年祭祖之时是其家族公厅树德堂最热闹的时刻。“祭祖时,红色的八仙桌上摆满祭品,来祭祖的亲戚在老厝进进出出,小孩子在门口嬉戏,处处充满生活气息。”蔡柏轩介绍,这座四点金式的公厅始建于1926年,中间遭遇诸多波折,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彻底完工。

蔡柏轩常年在外求学,有感于家乡青年艺术氛围的缺失,他于去年五月与数名好友成立在地青年艺术团体Escape Art Club(EAC)。团体创立的一年多里,他们邀请诸多学者及艺术家在潮州举办了多场文化讲座、音乐沙龙、艺术展览、文创集市等活动。

基于对祖乡蔡厝村深厚的感情,组建艺术团体后,蔡柏轩一直筹备把更多公共艺术活动带入村中。今年年初,该团体开启“乡里树脚计划”,蔡柏轩将该计划的第一个线下空间设立在家族公厅树德堂。

据介绍,“乡里树脚”是该团队发起的一个持续性潮州在地文化创意活动计划,目标是探索城中村人文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我们希望在尊重历史人文以及原生状态的基础上,携手青年朋友在艺术、音乐、影视、人文等领域进行多元实践,营造包容共生、自由鲜活、复合多元、真实原生、有机持续的共生城市空间。”蔡柏轩说。

为何选择家族公厅作为城中村在地计划的起点?蔡柏轩表示,这源于他心中“引进来”的小小心愿。“作为一名潮州青年,我希望将更多外来优秀文化以及新鲜的艺术元素引进来,融入传统民居,与原有生态和谐共生,从而让更多潮州人接触、了解其他文化,打开眼界。”

蔡柏轩介绍,“乡里树脚”计划开启后,树德堂内已举办了数场活动,他们邀请了不少年轻导演来老厝放映他们的新作。其中让蔡柏轩最为满意的,是团队在今年“五一”假期举办的文化周。“这次文化周里,我们举办了潮汕民俗插画展,用潮汕民俗用品搭建装置艺术。另外还举办了潮州歌册分享会,我们改变了传统歌册演唱形式,进而融合现代乐队进行演奏。”

蔡柏轩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场活动吸引了很多村里的老人前来参加,大家围坐在公厅里,在月光下一同唱潮州歌册。正是在那次活动上,他第一次听到奶奶唱起潮州歌册。“我很惊讶,以前我从来没听她唱起过,但那天她唱得很开心。”蔡柏轩回忆。

文化周期间,树德堂再次热闹了起来。创新的艺术形式走进这座家族公厅,不少村民网友对这一活动的创意表示认可。“村里阿姨们很喜欢这些活动,夸我们这些小伙子真棒。”蔡柏轩说。

蔡树芳今年68岁,上世纪七十年代举家搬出公厅后在树德堂周边建房。他介绍,树德堂上世纪末仍住着12户人家,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大家陆续搬出,目前仅剩3户老人在此居住。让他欣慰的是,树德堂一直保持着热闹的人气,除过节祭祖外,村里老人在闲暇时刻会在这里喝茶聊天。近年,树德堂还加装了唱歌设备,一些热爱潮剧的阿婶不时会前来高歌一曲。

村里老人的支持,是系列活动得以举办的关键。“大家都很支持这些活动,过去树德堂里的椅条和八仙桌是坚决不借其他人的,听说这些年轻人要在公厅映电影,大家觉得是一件好事,我们就把桌椅全部借给他们。”在蔡树芳看来,蔡柏轩及其团队在公厅举办各种新鲜活动为老厝增添了不少活力。“年轻人主动与老人交流互动,老人也会变得有活力。”为提高展览观赏性,老人们还主动出资,协助蔡柏轩在老厝墙壁安装射灯。

公厅内的屋檐下,悬挂着一个未贴油纸的创意灯笼。这是蔡柏轩特意买回来的,寓意“新与旧的和谐共生”。多元共生的活动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不断吸引更多潮州青年加入其中。

20岁的林谦智目前在北京就读电影摄影专业,加入该团队后,他拥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参与这么多活动之后,我对家乡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认识了许多好玩的朋友。我们接下来还计划举办更多活动,在引进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同时带动本土文化走出去,培养本地人用国际视角看待文化之美。”

吴志敏认为,在市区人流量相对可观的城中村内进行民居活化行动,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这个公厅一向有老人在此喝茶聊天,老厝本来就是鲜活的状态,而年轻人植入的新鲜元素,对这座老厝而言是锦上添花,这些活动让这座建筑物甚至这个村落更有味道,更有文化含量。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件事,实属难得。”

责任编辑:马宇轩
相关推荐
乡村民居活化让老宅潮起来

“老厝凝聚着一个地域的居住历史与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当下仍有许多潮州年轻人对传统民居不甚了解,对脚下的土地知之甚少。”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吴...[详细]

邀你免费乡村游!“诗画杭州,和美乡村”采风活动火热进行中

7月26日,“诗画杭州和美乡村”短视频大赛系列活动之达人采风首站来到了富阳区。由摄影爱好者、短视频达人等组成的30余人的采风团体验了杭州乡村一日游,走进吴冠中笔下的画中江南,品尝富春...[详细]

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组织振兴引领保障乡村振兴”调研报道之四

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中,乡村治理面临各种各样的新挑战,也随之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机制。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何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乡村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