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要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调提升农村地区电信普遍服务水平。同时,文件还指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新年开新局,奋进新征程。信息通信业将如何激发“三农”工作创新活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智赋能?本期“聚焦”将从政策解读、行业举措、未来展望等角度深入分析。
信息技术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持续“焕”新
岁序更替,山野泛青。春耕时节,乡村田野上一片繁忙景象。与昔日不同的是,如今的土地上又新添了许多“黑科技”。无人机参与施肥、远程遥控农业机械智慧耕种、传统育苗搬进了智慧农业大棚……多年来,信息通信业以数字化助力乡村建设,以科技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添“智”提“质”,乡村建设持续“焕”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调提升农村地区电信普遍服务水平。早在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与财政部组织开展了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先后组织了“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和“宽带边疆”“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等,带领通信业切实推动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是我国电信普遍服务实施10周年。如今,福建澳角村已从昔日的小渔村变身为“海上粮仓”,5G如同一张无形的“新渔网”,助力乡亲们的海产品通过互联网云通道,跨越山海“游”向全国各地;在安徽汪满田村,有600年历史的非遗鱼灯,在科技赋能下有了新模样,非遗技艺通过网络直播走向了千家万户;在湖北洞下槽村,中国电信聚力打造了平安乡村AI平台,24小时守护着5个地质风险监测点和300多个5G可视化点位,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这些喜人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村网络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支持超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和农村地区8.9万个4G、5G基站建设。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国已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全国100%的乡镇、90%以上的行政村通5G,农村5G网络平均速率达183Mbps。
初春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卖花渔村正值赏花旺季,中国电信安徽黄山分公司对周围5G基站进行优化扩容,保障客户感知和游客体验。同时依托5G技术开通了5G慢直播平台,让无法到现场观景的游客通过手机屏幕即可欣赏卖花渔村的风光美景。 (汪劼)
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发展,给数字乡村建设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去年5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从5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完善,包括将智慧农业从乡村数字经济中单独成章,更好指导各地智慧农业发展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中,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通信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也更加重大。在中央政策的科学指引下,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越发完善,通信业将坚定信心、持续奋进,为数字乡村建设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伍树)
今年年初,安徽移动铜陵分公司为西湖镇农林村搭建了无人机森林防火巡查监测系统,改变了依靠人工巡护和固定监控点位的传统巡查模式,大幅提升了森林防火效率。图为技术人员操作无人机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巡护。
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移动网络人员利用5G-A技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建设数字乡村管理平台、5G基站等措施,将信息技术植入乡村建设及群众生活,以信息化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不仅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俸迪)
科技协同攻关助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政策指引。通过推动农业智能化、构建数据生态、创新低空应用,数字科技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推动农业智能化转型
农业农村部专家刘景景指出,农业智能化需要推进农业物联网、5G、卫星通信等建设,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稳定、高速的信息传输通道。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以及病虫害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的管理建议。在山东聊城,中国联通利用人工智能、5G等技术,为农机装上“智慧大脑”,实现自动驾驶导航、精准作业和精细化管理。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浇灌进程、调整出水量,实现高效节水灌溉。
同时要结合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低功耗、广覆盖的物联网设备,支持农田环境监测(如温湿度、土壤墒情)的实时反馈,比如智能农机、无人机等,能够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作业,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作业效率。
建设农业数据治理体系
数据是智慧农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意见》提出“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整合多源异构农业数据资源”,通过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通“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数据孤岛。大数据平台能够整合农田环境、作物生长、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农民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移动等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区域性农业数据中台,整合气象数据、市场供需信息、病虫害预警等资源,辅助农户制定种植计划。同时基于农业大数据平台,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为农民提供种植计划、病虫害防治、作物收割等方面的决策建议,帮助农民更加科学地管理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意见》首次将“低空技术”纳入农业应用场景,为低空通信网络、导航定位等领域与农业的结合指明方向。低空技术(如无人机、低空遥感)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正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无人机能够进行农田巡查、作物监测、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和精准度。中国电信推出的“5G+无人机+天翼云+AI”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了“云网边端”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无人机不断向智能化、系统化、高速长航时化升级,在农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智慧农业实践中,无人机搭载AI视觉系统可识别作物健康状况,实时生成病虫害地图,并结合数据分析提供精准施药建议。此外,低空物流网络的建设可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例如通过无人机运输生鲜农产品至城市市场,减少损耗并提高时效性。
数字技术在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与低空技术应用场景中,既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也是技术融合的推动者。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应用的深入推进,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将涌现出更多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农业装备和系统,进一步释放乡村振兴的潜力,助力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